主體參與教學是培養創造性人才重要的教學方法,概括起來它有兩個基本特點。在教學設計思路方麵,變原有教學方法以教師作為唯一的教學出發點為以教師、學生共同作為教學出發點,因而需要在設計教師教學環節時同步設計學生學習活動諸環節;變原有教學方法以傳授知識、技能作為唯一教學任務為在傳授知識、技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能力作為全麵教學任務;變原有教學方法過多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片麵價值觀為同時作為生命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同步發展的整體價值觀;在教學組織機製和組織形式方麵,變原有教學方法以教師作為教與學的唯一動力為以教師、學生同時作為教與學的動力,共同推動教與學活動向前發展;變原有教學方法的教師作為教與學活動的第一主角為學生作為第一主角,並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隻是積極主動發揮導演、輔導、指導作用;變原有教學方法隻關注課堂教學提高學習質量為同時關注提高生命主體的發展質量。這種教學方法可以產生三個“有利於”的效果:其一,由於強化指導預習,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有利於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提早進入學習過程;其二,由於指導預習,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有利於學生帶著思考的頭腦,有準備地進入課堂學習過程;其三,由於強化指導預習,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第二節主體參與的素質結構
人要成為主體,必須形成合理的主體結構。構成主體結構的要素主要有主體意識、主體精神、主體能力以及主體行為。
主體意識是對人本身的本體論、價值論的一種意識。從個體的角度而言,主體意識就是對人的地位、人的價值與尊嚴、人的需要的意識。樹立主體意識就意味著對自我的認識與把握,意味著對人生價值目標的規劃與追求。學生在主體參與教學時,有一些認識成分直接參與對活動和自身參與行為的調控。對活動的改變和自身參與行為進行思考,並為它們確立運動方向進程。馬克思十分強調人作為主體的意識,認為感性與理性對於主體意識而言缺一不可。在主體性生成方麵,人們特別重視實踐的生成機製。人的生存在源於實踐,人的自我意識、社會性需要都是由實踐產生的。
主體精神是由觀念、價值、信仰、情感、動機、意誌等因素組成的主體的人格特征。這個問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引起了我國哲學界的關注,成為一個研究的熱點,但當時主要局限在理論探討上。市場經濟的建立使主體精神的問題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主體能力是主體成為主體的重要保證。人要成為自然界、社會以及自身的主體,首先必須提高自己各方麵的能力,在主體能力具備之前,人隻有潛在的主體性,而非現實的主體性。
主體行為是主體地位的具體表現,主體意識、主體精神、主體能力最終要落實在主體行為之中。
主體參與就是在一定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主體能力的前提下,進行著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人的行為。隻有當人成為主體時,人的參與才能成為主體參與;要產生主體參與行為,行為的發出者必須是遇事遇物的主體。教學中的主體參與就是學生作為具有自為性、可為性與作為性的主體對教學在自己角色上的一種主觀能動性行為。隻有在教學中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之具有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主體能力時,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傾向性行為才會成為一種主體參與。
第三節主體參與教學的目標定位
主體參與教學的目標,可概括為一句話:通過建構學生的主體活動,完成認識和發展的任務,促使學生的主體發展。首先,在學生主體參與中完成知識的社會建構,使學生深刻、靈活、紮實地掌握知識。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不僅是構建、保持和應用知識的基礎,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認識活動的發展,為獲得道德、審美經驗提供基礎。借助於主體參與,學生真正掌握凝結在精神文化中的社會道德準則、思想、審美意識、情感、責任感、義務感,形成內在的價值目標。其次,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的發展。通過主體參與,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通過主體參與,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通過主體參與,引導學生自我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自我開發自己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