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第三講 精神分裂症成因分析(1 / 1)

2009年6月11日上午,柳州市鹿寨縣黃冕鄉六脈村六脈屯發生一起惡性案件:村裏一名平時表現未見異常的中年婦女,突然舉起菜刀對鄰居的3名小孩及1名老婦下毒手,致使兩名男童當場被砍死,被砍老婦和1名女童也傷勢嚴重。據村民介紹,該婦女在被抓的時候,臉上還帶著笑容,說後悔沒多砍幾個人。據了解,該婦女今年43歲,與丈夫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廣東打工,小兒子讀中學。她和村裏的大多數人家都以養蠶為生,她家裏剛剛蓋起了一棟兩層磚房,在村裏算得上富戶。平時她經常和村民在村邊的兩個小商店外麵搓麻將,看去並無異常。被害人一家幾乎沒有與該婦女家吵過嘴,更無什麼深仇大恨。據村民介紹,由於人口少,村民向來很和睦,就是吵嘴打架的事都很少發生。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收入都還可以。村民議論,凶殺案起因有可能是該婦女突發精神病。多名村民證實,5月29日晚,凶手一個人在村口的商店門前嘟噥,並破口大罵,但為何罵人卻不清楚,這也許是其出現精神錯亂的一個前兆。

為何出現這樣的悲劇呢?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整個小山村都籠罩著一層陰影,人人都很惶恐。對於這起悲劇,村民都感覺很迷惑、不解:平時很正常的人,怎麼一下子就會做出這麼瘋狂的事呢?

雖然現代科學發展迅速,但對於精神分裂症的起因仍然不是很清楚。已有的研究資料表明,精神分裂症可能是遺傳因素,以及各種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遺傳因素

從現有的研究資料來看,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們注意到,染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程度不同地擁有高比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遺傳影響為精神分裂症提供了某些遺傳的素質性,即某種不堪忍受生活壓力的相對薄弱的素質。一個具有精神分裂症素質的人是否會成為精神分裂症患者,還要取決於他所麵臨的環境狀況。

(二)環境因素

在論述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時,大都提到患者周圍的社會環境因素。他們認為精神分裂症的反應是行為的學習模式,並且它是與獲得正常行為同樣的方式獲得的。這些模式是不良的教育、惡劣的環境、不適當的示範和生活中心靈創傷體驗的結果。

1.出生時的環境

妊娠過程中如果母親感染了某些病毒,缺少了某些營養物質,以及在分娩過程中嬰兒缺氧或出現任何並發症,都會增加個體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

2.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

精神分裂症與社會階層、經濟狀況有關。調查發現,生活貧困、經濟條件低劣和居住在貧民區的最低社會階層的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較高,為高收入社會階層的9倍。我國的調查也得出類似的結果,即經濟水平低、無職業的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明顯高於經濟水平高的職業人群的患病率。這可能與生活的物質環境差、經濟貧困造成的心理壓力大、社會心理應激多有關。

3.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在精神分裂行為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庭中,尤其是父母之間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不和諧關係,可以為精神分裂症的發展提供充分的背景。如有的兒童自幼嬌生慣養,形成孤獨、內向的精神分裂人格特征;有的家庭氣氛緊張、父母離異、受繼母歧視;也有的在尚未具備獨立生活能力時離開家庭、獨自謀生,出現對環境的嚴重不適應。在很多情況下,母親對子女的行為可以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母親其言行或態度的不一致,加之夫妻不和,就可能導致其後代的煩躁易怒和行為適應不良。結果,孩子們學會了下列不正常的反應:躲避親密的人際關係,不正常的情感行為,優柔寡斷和懷疑的性格,思維障礙,所有這些在幼年時學會的模式,都可能逐漸發展成精神分裂症的行為。

(三)心理因素

1.個性因素

許多學者在臨床工作中注意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50%~60%在得病前具有某種特殊的個性特征,其表現為孤僻、膽小、性格內向、怕羞、敏感多疑、思考問題缺乏邏輯性、好想入非非等。

2.精神刺激

臨床常見的心理社會因素有家庭糾紛、鄰裏不和、親人亡故、工作或戀愛受挫等,即病前的精神刺激和重大事件的刺激,比如5·12地震中喪失親人。有調查資料表明,精神分裂症發病前有精神誘因者占44%~77%。

綜上所述,在該病的發病中遺傳因素有重要作用,多數病人有內向的性格特點,而心理社會因素及某些身體生物學因素可能是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