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內心需求——尋求關注的搗亂
不管你是一位老師,還是一名普通學生,一定見識過那些專門擾亂秩序、攪和老師正常講課的孩子。有的時候,搗蛋的學生會故意用堅硬的物體劃過桌麵,弄出“哢哢哢”的聲音來,使得老師不得不暫停教學,專門製止他的行為;有的時候,他還會在課堂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偷偷溜出去,然後被老師抓回來,在眾人麵前被數落一頓。有的人喜歡積極地舉手,卻在回答問題時鬧出一連串的笑話,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有的人喜歡製造各種惡作劇,將原本充滿嚴肅氣氛的教室變成一個小型遊樂場。
小傑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在學校裏,他一向以調皮搗蛋著稱,教過他的每一位老師都曾經遭過他的“毒手”。有時候,他會在課堂上大聲地唱歌,有時候,他還會偷偷跑到教室後麵,用打火機點燃垃圾桶裏的紙屑。他的班主任為此頭疼不已,他找小傑談過話,也跟小傑的父母溝通過,可是,小傑的舉動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了。
有一次,在手工課上,新來的老師胡明正在和同學們一起折紙鳶。突然,小傑在自己的座位上又開始唱起歌來,而且聲音越來越大,已經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注意。胡明一開始製止了小傑,她說:“小傑,同學們都在認真地折紙鳶,你是不是也想學會折紙鳶呢?”小傑在老師的勸說下,低頭折了起來,可惜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唱起歌來。胡明老師製止了兩三次後,小傑依舊采取“迂回的戰術”——老師勸他一句,他就安靜一會兒;老師不管他,他就繼續唱歌。
後來,胡明終於摸到了其中的規律,她想:“或許,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同學們都看著他,讓老師能夠關注他一下!”於是,胡明決定滿足小傑的內心需求。在小傑第四次唱起歌來時,胡明對著全班同學說:“小傑今天準備了一首歌想要獻給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他的表演好不好?”同學們紛紛停下了手中的折紙,認真地等待著小傑的表演。小傑怯生生地站在了講台上,開始了他的演唱。
不一會兒,下課鈴響了。胡明鼓勵大家等小傑表演完再出去玩,於是所有同學都在座位上焦慮地等待著。當小傑將整首歌唱完,大家一瞬間便轟然而散。胡明對小傑說:“以後,如果你想給大家唱歌的話,就直接跟我說。我一定會給你表演的機會。”小傑聽著老師的話,臉一下子紅了,不好意思地說:“我以後不在課堂上唱歌了。”從此以後,小傑真的再也沒有在課堂上唱過歌,連故意搗亂的次數也減少了。
很多老師隻看到了小傑調皮搗蛋的一麵,卻沒有看到他做每一件事情的真正目的。按照阿德勒的觀點,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時都有一個“行為目的性”。兒童的大聲吵鬧、哭泣或者不順從行為,都是為了吸引家長、老師或者同學的注意,小傑也是如此。他並不是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也不是成績出色的學生,可是他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時刻都在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這是孩子的一種內心需要。隻有得到了身邊人的關注,他才會覺得受到了關懷,感到了溫暖。如果家長或老師一味地用勸說、訓斥的方式製止他的行為,孩子內心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他大聲哭鬧、調皮搗蛋、擾亂秩序的行為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陶豔豔是一個擁有全職工作的單身母親。由於近來公司開發了一個新項目,她每天忙碌得分不開身,也沒有閑暇細心地照料女兒。不得已之下,陶豔豔隻能讓自己的媽媽幫忙接送女兒上學。
開始的第一個星期,女兒還算是相安無事。在姥姥家吃過飯,寫完了作業,就會坐在沙發上耐心地等待媽媽接她回家。從第二個星期開始,她就開始哭鬧,拒絕吃飯,還拒絕寫作業。姥姥問她哪裏不舒服,她一會兒說頭疼,一會兒說腳疼,一會兒又說自己肚子疼。姥姥帶她到醫院檢查後,並沒有發現任何病症。最後隻能打電話給豔豔,讓她回來親自解決。
豔豔隻能將未完成的工作整理好備份,帶回家裏去做。於是,她匆匆忙忙地趕到學校,打算和姥姥一起接女兒放學。豔豔到學校門口的時候,遠遠地看到女兒正在和同學交談。看見媽媽來接她放學,她趕緊從人群中跑了出來,一把抱住了媽媽的大腿,並且用小臉在媽媽的外套上蹭來蹭去。在回家的途中,豔豔一直和姥姥說著公司的事情,女兒就在旁邊,一會兒拉扯一下豔豔的衣服,一會兒把手插入豔豔的口袋,還一直在打斷她們的談話。
豔豔最近被工作的事搞得手忙腳亂,忙著跟媽媽傾訴一下,根本沒有在意女兒的這些行為。過了一會兒,女兒竟然在車裏大聲地哭了起來。豔豔問她怎麼了,她就像在姥姥家時一樣,一會兒說頭疼,一會兒說腳疼,一會兒又說是肚子疼。姥姥說:“她每天都是這個樣子,醫生說什麼毛病都沒有,可她就是哭起來沒完。”
豔豔忙著開車,沒有時間停下來哄她。回到家裏後,女兒已經漸漸平靜下來了。豔豔問女兒說:“寶貝,你為什麼一直哭啊,是哪裏不舒服嗎?”女兒無辜地看著豔豔,哽咽著說:“媽媽不要我了嗎?為什麼你都不理我,這麼多天都不來看我?我想媽媽,我想媽媽!”豔豔這才恍悟,原來女兒的哭鬧都是因為自己對她的忽視。女兒一直在用哭鬧的方式來引起她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