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小阿爾伯特是否天生懼怕某種刺激,華生選擇了小白鼠、猴子、狗、有頭發的玩具和羊絨棉等,結果小阿爾伯特對這些物品都非常感興趣,願意接觸它們、觸碰它們,看不出絲毫的恐懼。因此,這些物品對於小阿爾伯特來說,就成了“中性刺激”。
下一步,華生要了解小阿爾伯特是否會對巨大的聲響產生恐懼。因為所有人,尤其是嬰兒都會對巨大的聲響產生恐懼。這種恐懼可以說是天生的,不需要通過學習就會出現的反應。結果證明,小阿爾伯特被突然出現的聲音嚇到了,他開始大聲地哭泣。
當華生找到了一個中性刺激——毛絨物品,和一個無條件刺激——對巨大聲響的恐懼後,他準備建立小阿爾伯特對毛絨物品做出恐懼反應的條件反射。實驗開始後,華生向小阿爾伯特呈現小白鼠,當小阿爾伯特對小白鼠感到好奇,伸手去觸摸他時,巨大的鑼聲在他的耳邊響起。小阿爾伯特因為對聲音的恐懼而開始哭泣。當這個組合“小白鼠——響聲——哭泣”重複幾次之後,再將小白鼠單獨呈現給小阿爾伯特,你一定已經猜到結果了:小阿爾伯特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他開始號啕大哭,並且試圖遠離小白鼠,逃到安全的地方去。
運用條件反射的原理,我們還可以這樣分析故事中的吉克。當他年幼的時候,有關朋友的事情都是開心的、令人愉悅的,可是每次媽媽出現後不是警告就是怒吼,使得吉克心情糟糕、血壓升高、情緒緊張,甚至心髒病發作。每次交朋友的時候,媽媽都是這樣的反應,最後使得吉克對童年期的朋友形成了條件反射,即“朋友——媽媽的警告——情緒反應”。
其實,人們的很多行為都是後天經過條件反射形成的,但是這些條件反射當中,有的是有利於心理發展的,有的則會給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上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聽到一首老歌,你會感到憂傷落淚;春天來了你會感到愉快;求職麵試卻會讓你感到緊張;在眾人麵前演講則被你看作是一件備受煎熬的事……
在小阿爾伯特的實驗中,被試小阿爾伯特則完全成為這次實驗的受害者。根據心理研究的道德標準,華生的做法是嚴重違背心理學家的道德操守的,而在他做實驗的時候,完善的倫理道德標準尚未形成。
後來,華生曾經試圖通過解除條件反射的方法讓小阿爾伯特擺脫對毛絨物品的恐懼,可惜那個時候他已經被人領養,離開了醫院。我們可以想見,小阿爾伯特將一直受到這種恐懼的困擾。當他五歲的時候,如果有人送給他一個維尼熊玩偶當作生日禮物,他可能瞬間由高興轉為大哭,在場的人包括他自己卻完全不知道原因。在當這個孩子長成了大人,他可能一輩子都不理解自己為什麼會害怕毛絨物品,卻需要時刻忍受著因為這種恐懼帶來的不便。
廣告效應——生活中的條件反射
在媒體飛速發展的21世紀,商家在經營產品的時候,不僅要在產品質量、銷售服務上下足心思,在產品宣傳上也是絞盡腦汁地出新意、爭眼球。廣告業正是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催生出來,將產品連同流行歌曲、影視明星一起打包送到了觀眾的麵前。
在各式各樣、鋪天蓋地的廣告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明星與產品的結合,即產品代言。商家會利用當紅影視明星的影響力,讓觀眾在關注鍾愛的演員、歌手的同時,關注到產品的信息。這一做法,運用的正是經典的條件反射原理。
一首《荷塘月色》讓原本紅火的歌唱組合鳳凰傳奇又火了一把。與他們以往的歌曲風格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詞曲和配樂都選擇了“中國風”的風格,笛子和古琴配合著淡淡的吉他撥弦,少了大漠草原的粗獷豪放,卻多了一份江南水鄉的清新雅致,詞曲相和,營造出一種靜謐清涼的氛圍,仿佛月光和荷塘就在眼前。
眾所周知,《荷塘月色》這個名字取自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散文中用細致的筆觸描寫了一幅“月下荷花圖”,在作者抒發心中煩悶的同時,也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了朦朧月下的池塘美景。歌曲《荷塘月色》拋卻了散文的立意,將魚兒和荷塘的意象寫成了一對癡纏相守的戀人,雖然內容不同,卻保留了散文中典雅、詩意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