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牧場主會給狼一些“特殊”的羊肉。這種羊肉內部含有少量氯化鋰,它是一種低毒性的無機化合物,動物攝入體內後會感到身體不適,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症狀。當狼的症狀消失後,饑餓的它們還是會吞食這些特殊的羊肉。幾次之後,含有氯化鋰的羊肉和狼的身體不適之間形成了條件反射,最後,即使農場主將狼放入羊圈,隻要它們一聞到羊身上的氯化鋰味道,就會自動地遠離羊群了。
在生活中,如果你懼怕青蛙或者蜘蛛或者蜘蛛這類小動物,也可以利用條件反射的原理進行矯正。將一隻關在盒子裏的青蛙放在你的電視機旁,當你看幽默故事或者輕鬆愉快的綜藝節目時,看看它或者嚐試觸摸它。在“青蛙(蜘蛛)——綜藝節目——笑聲”的組合變成一個條件反射,或許你對這類小動物的恐懼就會從此減輕。如果你感興趣的話,不妨放下手中的書,嚐試著做一下吧。
行為主義的經典研究——情緒化的小阿爾伯特
吉克是一個身患心髒病的年輕小夥。天生的虛弱體質造就他思維敏感、行事小心的謹慎性格。因為他的心髒非常脆弱,即使輕微的驚嚇和恐怖叫聲都會讓他呼吸急促,甚至昏厥。上個星期,他無法抵抗內心中懼怕的一些刺激,因為情緒過度緊張導致昏厥而再次住進了醫院。
主治醫師在為他做過檢查之後,未發現任何器質性的異常——他的心髒很正常,雖然它一直脆弱。於是,主治醫師找來精神科的好友張醫生和吉克聊聊,看看他的病情發作是否屬於心因性問題。張醫生以代班醫生的名義走進了吉克的病房,此時他的母親已經回家準備晚飯,病房裏隻有吉克一個人。
張醫生介紹過自己後,便坐下來和吉克攀談起來。張醫生問了一些基本的問題後,覺得吉克好像對童年時的經曆刻意回避。於是,張醫生問吉克說:“你在小學裏最好的朋友叫什麼名字?”
“肖帥吧,還是袁帥,我記不清楚了。”
“那你和他之間做過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不是最好的朋友,隻是在學校的時候有接觸,平時來往不多。”吉克顯得有些緊張,呼吸開始急促起來。
“那你和其他的同學呢?關係怎麼樣?”
張醫生話音剛落,吉克的媽媽進來了。她是一個熱情的女子,非常緊張吉克的病情,對治療吉克的幾位醫生也特別客氣。此時她突然問道:“你是什麼人,找我兒子幹什麼?”張醫生剛要解釋,卻發現吉克的麵孔漲紅起來,想要說話卻憋在嘴裏說不出來。當張醫生正要解釋清楚自己的身份時,吉克已經昏厥了過去。
張醫生後來與吉克的媽媽深談了一次,才找到吉克發病的原因。原來,吉克的媽媽一直都非常緊張兒子的病,當他上小學的時候,她就始終留心著吉克身邊的朋友,生怕他們傷害到自己的兒子。有幾次,吉克帶著朋友回家玩,都被媽媽勒令製止。媽媽還詳細地盤問吉克朋友的家庭住址、父母狀況等,並且警告他們不要傷害到吉克。每次媽媽對自己的朋友高聲詢問的時候,吉克都會感到心髒不舒服,情緒激動的時候甚至會突然昏厥。從此,吉克漸漸失去了身邊的朋友,而且甚少提及和同學交往的話題。當他長大成人後,隻要涉及關於朋友的問題,吉克就會表現得情緒緊張,嚴重時還會突然發病。
當一位身在20世紀初的心理學家看到這個案例時,一定會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來分析吉克的病症,將他的行為反應歸結於無意識的本能和童年期壓抑的內心衝突。然而,到了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心理學家卻更願意使用消除條件反射的方法來解決吉克的問題,因為那時的心理學家更相信人的情緒反應是習得的,是學習和條件反射的產物。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可以培養他們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證,對隨機選出的任何一名嬰兒,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任何類型的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和商界領袖,或者乞丐和小偷。”這段話曾經是華生最具有革命性的宣言,標誌著行為主義學派的誕生。他這段話的論據正是來自一個叫作“情緒化的小阿爾伯特”的實驗。
當時,作為被試的小阿爾伯特是一個隻有9個月大的嬰兒。他是一個孤兒,從出生起,他就一直待在醫院裏,醫生和護士都認為他是一個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非常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