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善於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以彌補觀察的不足
人的觀察是有限的,往往受各種因素條件的限製,因而常常難以使觀察全麵、到位。同時,會隨著認識的深入不斷提出新的觀察內容和要求,而現場又不可能長時間保存。因此,為了避免當時觀察的不足,在原始現場消失後,仍能在分析案情時直觀地再現現場,這就需要借助攝像、照相等有關技術手段,對現場全貌根據勘查的要求,進行全麵充分的技術錄製和保留,以為而後繼續觀察和分析案情,提供客觀信息。
需要強調的是,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必須遵循現場勘查的有關要求,按步驟進行,並符合人觀察的特點和規律,能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現場情況及各種現象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起到客觀真實的有助於繼續觀察和案情分析的作用。
三、觀察能力的培養
偵查員觀察能力的培養要從以下三點做起:
1.有目的的訓練培養
事業心和求知欲是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心理學知識則是發展能力的理論基礎。培養觀察能力,必須在自覺基礎上並借助心理學理論,有目的地進行訓煉。它需要積極的心理活動,對觀察對象觀察的結果要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對比新發現的現象與過去發現的現象之間的異同,思考產生某種現象的原因。例如,現場上的痕跡究竟是什麼客體留下的,這一屍體的銳器傷和另一屍體的銳器傷有什麼不同,以及幾個人之間的觀察結果有時為什麼不一致,等等。
2.要鍛煉觀察細枝末節的能力
偵查員必須具備能觀察出容易被一般人忽略的細枝末節的能力,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例如,一把雨傘,幾滴水珠,一根毛發,兩種煙頭,以及戲票、車船票、郵戳、紙條等等,對細小的痕跡、物品,都要納入視線。訓練培養這種觀察能力,可以采用經常觀察兩個相似物的對照辦法。相似物的差別是微小的,一般不易發現。例如,觀察對比兩個相似的指紋,兩種相似的器械,兩種相貌相似的人物麵部等等。經常有目的地觀察相似的事物,找出它們的差別特征,會有助於鍛煉和增強觀察能力。
有個人想取得侄兒富足的家財,在一個夜晚把侄兒引到自己家中灌醉後殺死。他的兒子本來和媳婦感情不好,父子就想借這個機會誣蔑兒媳和堂兄(死者)通奸,把她一並殺掉,於是,就拿著刀走進去把媳婦的腦袋砍下來,然後又把先前殺死的侄兒的腦袋割下。一起拿著去向官府報告。
知縣伊見心在燈下細看,隻見一個腦袋頸上的皮肉向上緊縮,另一個卻不緊縮。伊見心隨即就問:“這兩個人是同時被殺的麼?”那個人回答:“是的。”又問:“這婦女有子女麼?”回答說:“有一個女孩,才幾歲。”伊見心說:“好,暫時把你寄押在監獄裏,等到天亮了再進行審問。”隨即打發人去把那婦女的女孩帶到縣衙門裏來,用好言語細聲細氣地詢問,終於了解了案件的真實情況。這時,那父子兩個才不得不低頭認罪。(宋慈《洗冤集錄》卷二)
伊見心之所以將此“雙命案”破得既快又準,主要是建立在細致觀察基礎上的。觀察不同於一般的感知,一般的感知並沒有什麼目的和計劃;而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選擇、有計劃的心理活動。伊見心一見兩顆人頭,連夜拿在燈下細看,經過反複仔細的觀察,結果看出了問題:他發現兩顆頭顱的頸皮不同,一個上縮,一個不縮。如果兩個人同時被殺,那麼頸皮的切口狀應是相同的,現在不同,所以兩個人不是同時被殺的。由此可見,報案人的話有問題。伊見心就順此突破口,繼續追查下去。他問婦女有沒有子女,這是為了找人證。那個人說“才幾歲”,意思是說其女年齡很小,不懂事,別去問她。這恰好暴露了那個人“做賊心虛”。伊見心將女孩找來,好言細問,探出了真情。結果“人證”一女孩,“物證”——兩顆頸皮不同的人頭,都充分證明這個犯罪嫌疑人是“惡人先告狀”,他們父子倆才是真正的凶犯。
3.與他人一同觀察,進行觀察的練習
與他人一同觀察,特別是同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的人一同觀察,觀察後,互相描述所觀察到的同一現象,並進行分析比較,找出自己的不足。這樣對觀察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