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別把自己當外人。很多女性在結婚前都會被告誡:“在婆婆家可不像在自己家,做事不要太任性……”所以,很多女性結婚後便處處小心、步步留意,就如同林黛玉進大觀園一般。小心翼翼已經讓自己很累了,再加上婆婆時不時地嘮叨幾句,心裏就更不是滋味了。其實,女人既然嫁到了婆家,就不要把自己當外人。放開自己,不要像林黛玉那樣,把自己當成家裏人,婆婆的心裏也會舒服得多。
第七,與婆婆共享往事。人老了都喜歡回憶往事,因此,聰明的女性不妨坐下來陪婆婆一起回憶一下她的美好童年、她的魅力青春以及她的職場生涯等。即使你的婆婆大字不識幾個,但她一樣有值得回憶的過去。耐心地聽她講講往事,不知不覺中她就把你視為知己了。
第八,做個“順毛驢”。婆媳矛盾很正常,但很多時候婆媳矛盾的根源就是雙方持有不同的意見而不相讓。女人如果想有個和諧、美滿的家,對於一些無關緊要、非原則性的事不妨順著婆婆的意,讓她有種成就感,她會覺得和你的心理距離拉近了。
將心比心,隻要你對婆婆好,相信婆婆會待你如親生女兒。
蹲下來,與孩子平等交流
很多父母或許都會有這樣一些感受:孩子越大,越難交流溝通,並且還要不斷地和孩子“較量”:
“你去哪兒?我也要去。”
“你不能去,好好在家待著吧。”
“我就去,憑什麼讓我自己在家待著?”
……
“這件衣服難看死了,我才不要穿呢。”
“兩百多塊錢買來的,你說不穿就不穿啊,趕緊穿上。”
“我就不穿,要穿你自己穿吧。”
……
日複一日,與孩子間的“較量”常常讓父母筋疲力盡。
在熙熙攘攘的學校門口,一位母親正在大聲數落兒子:“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遊戲,我說什麼你都聽不進去,都當成耳旁風。現在好了,你都能在全校排名中墊底了。你自己說說,這個成績你對得起誰啊?”
看著手中兒子的試卷,母親氣憤不已,她越說聲音越大,使得經過校門口的師生都投來異樣的目光。而此時的兒子卻隻有一臉的不耐煩和尷尬,扭著臉,連正眼都不看母親一下。
像案例中的母親一樣,沒有誰看著孩子的成績不理想而不著急的,但著急歸著急,教育孩子還是應該講究一定的方法。在眾人麵前責罵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夠收到好的效果嗎?不用人說,從兒子的表現上就可以看出來:“連正眼都不看母親一下”,他有的隻是“不耐煩和尷尬”的表情。不但沒有達到教育效果,恐怕接下來還會導致一連串的壞成績,甚至有更加不良的表現。
人是有尊嚴的,即使再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當眾打罵孩子、奚落孩子,處於弱勢的孩子能做的隻有默默地承受,而承受背後心靈受到的傷害,卻會讓孩子“破罐子破摔”,從而步入頑劣、墮落的程度。因此,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前還是要先學會尊重孩子,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
小區裏有個小女孩,每天不管是去幼兒園,還是從幼兒園回來,隻要遇見小區裏的那隻貓,她都要很快地跑過去,然後蹲下來和它說話。她的媽媽曾多次告訴她:“不要蹲下來,被小貓抓到了怎麼辦啊?”可是,小女孩卻不以為然,反而一本正經地對媽媽說:“媽媽,我隻有蹲下來,小貓才能聽得見我說什麼呀!”
這麼小的孩子都知道要蹲下來和比自己小的對象說話,那麼作為孩子的家長,你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時,又有幾次是蹲下去的呢?
“蹲下來”最直接的理解是父母蹲下來,親切地對孩子說:“怎麼啦?來告訴爸爸(媽媽)。”而從深層意義上說,“蹲下來”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份平等交流的誠意,孩子會感覺自己受到了尊重,因此他更容易接受。當然,作為家長,也更容易洞悉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意願。
周末,一位媽媽帶著幼小的兒子去逛商場。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媽媽神采奕奕,興致十足。可是兒子卻十分不情願地跟著媽媽往前走,當再一次聽到媽媽興致勃勃地說這不錯、那也不錯時,兒子停住了腳步,嘟著小嘴,說什麼也不肯跟著媽媽走了。媽媽使勁地拽他,他還是不願往前走。媽媽心裏充滿了疑惑,於是就蹲下來問孩子:“兒子,這麼熱鬧,你怎麼不願意跟著媽媽一起看呢?是累了,還是餓了?”兒子不說話,隻是嘟著小嘴不動彈。媽媽哄著他時,卻無意中抬頭發現了一個問題:在她的四周都是大人們匆忙奔走的腿腳和幾乎相同的櫃台外壁,而櫃台裏琳琅滿目、絢麗多彩的商品,他根本沒辦法看到。媽媽突然間明白了兒子不願跟她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