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家庭不是戰場,聰明女人要幸福需動心思(4)(1 / 2)

有很多家長會替孩子包辦一切,即使吃飯、穿衣也不例外,而後再專項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幼小的孩子單獨一個人住在幼兒園裏,以這種疏遠孩子的方式,來代替孩子原本就可以在父母身邊完成的獨立性格的培養。

這是一種多麼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啊。家長不是將愛和親情適時而恰當地表現出來,不是在孩子有獨立願望時耐心地培養他們,而是在孩子渴望親情溫暖時卻把他們遠遠地拋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缺少溫暖,就會時刻處於緊張的狀態中。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變得既渴望親情又抗拒親情,讓他們處於一種矛盾的狀態中。因此,孩子往往會表現得對人不夠寬容,容易計較,甚至還會出現一種焦慮的情緒。他們成年後的一些負麵舉動往往都是在童年時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因此,家長要多給予孩子愛和親情,而對體現愛和親情來說,擁抱是最簡單的行為方式。

然而,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在不少家庭中,孩子一天基本上是從父母的嘮叨開始的:“怎麼搞的,總這麼慢吞吞的,要說多少次你才能記住呢?”“怎麼就吃這麼一點?上課時餓了怎麼辦?”“你到底是缺了哪根筋了,丟三落四的,總也改不了。”無數次的嘮叨、情緒化十足的負麵言語,帶給孩子的隻有一整天的不舒服和壞情緒。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曾經能夠帶給孩子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臂膀和胸懷不再屬於孩子了,以至於一些孩子為了得到母親的擁抱,為了能在父親的肩上靠一靠,便會不停地膩在他們麵前糾纏,用盡一切辦法來“投進媽媽的懷抱”。

曾有調查顯示:70%的孩子都喜歡父母的擁抱,而30%以上的孩子則認為,人的一生都離不開父母的擁抱。父親寬廣的肩膀總能給孩子注入無窮的力量,母親溫柔的懷抱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是孩子心靈停泊的港灣。

其實,孩子做錯了事或是表現得任性、愛發脾氣,你不妨先給他一個擁抱,先讓孩子在你的擁抱中平靜下來,然後你再說想說的話:“今天外麵有風,我們把外套穿上好嗎?”“沙發上的書整理好了嗎?”孩子一般都喜歡在你的懷抱中接受你說的話。每天如此開始,無論孩子還是你都會感到很輕鬆。

晚上下班回家時,見到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會機械地問一句:“今天在幼兒園(學校)過得好不好?”而孩子的回答一如既往地都是一個字:“好!”然後默默地去做他正在做的事。其實,這樣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拒絕你的詢問,因為你機械似的問話沒有讓他感到你對他的重視和真正的關心。但若是在看到孩子的那一刻,你就放下自己一天的疲憊、放下手中正在忙的事情,過來給孩子一個深深的擁抱,他會感到你很重視他,並願意將一天的快樂和煩惱與你分享。“你看起來很高興,是不是有什麼開心的事,要不要跟媽媽說說?”“寶貝,怎麼了,低著頭,是不是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啊?能告訴媽媽嗎?”懷抱中的孩子聽到你這樣的問話,很少有把自己的事情傾訴出來的。因為,這時孩子會覺得你了解他或想了解他,而他也希望你了解他。

如今,不少父母除了要在外忙事業外,還要在家忙家務,一天到晚一會兒空閑的時間都沒有,於是每到晚上,他們恨不得吃完飯就讓孩子去睡覺,好讓他們繼續未完成的工作。但事實上,孩子一到晚上都會表現出精力十足的樣子,一場不小的“戰爭”總是在此刻準時地上演。為此,家長感到異常頭疼,其實,做父母的哪怕是日理萬機,隻要每天在孩子臨睡前在他床邊坐上一會兒,同時給他講個小故事或者跟他說說話,最後再輕輕地擁抱他一下,孩子很容易就能步入甜美的夢鄉。這比每天為了讓他早點睡覺進行“唇槍舌劍”要有效得多。

擁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父母通過這一身體接觸可以告訴孩子自己永遠愛他。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少一點批評和說教。

冷處理,讓孩子在平靜中受教

如今,大多數家長都對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感到頭疼。教育子女既不可過分溺愛,對其聽之任之、百依百順,又不可搞“一言堂”淩駕於孩子之上,而是要講求教育藝術。可是孩子總是不斷地犯錯,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又該追求怎樣的教育藝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