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請求或要求孩子做事時,應盡量用“……好嗎”的句式,而不用“能不能……”“可不可以……”“上床睡覺去好嗎?”比“你能不能上床睡覺去?”要好得多。很顯然,後一句在理解力還不是很精準的孩子看來,裏麵有諸多命令的成分,因此是孩子不願意接受的。
技巧二:讓孩子參與到自己的活動中來。比如去超市,你可以讓孩子幫你找需要的物品,你會發現,其實孩子很樂意幫助你完成這些工作。或者在購物時,你邊看邊和孩子一起討論哪種食品更好吃,這時候孩子一般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選擇,並會積極主動幫助你尋找。
技巧三:與其大聲喊叫,不如付出行動。眼看著孩子爬上窗台,而窗戶又沒有關緊,此時你大聲喊“下來”或“危險”,都不會起到什麼作用,而如果此時你快步上前趕緊將孩子抱下來,既解除了一次危機,又讓孩子知道了窗台的危險;孩子磨磨蹭蹭就是不穿外套,而你又趕著把他送到學校後去上班,此時你大聲叫嚷“快點、快點”,不如過去將外套拿過來給他穿上,並且對他說:“來,穿上外套,我們要遲到了。”
技巧四: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你把孩子的每一次小錯誤都看在眼裏,並且對他不依不饒,結果隻會讓你和孩子都陷入壓力和挫敗中,談合作就變得很難了。太多的“不許”隻會讓孩子喪失信心,變得膽小、畏縮不前。而對一些小錯誤,你做到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忽略不計,那麼孩子在親身體驗中,也能感覺到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否則他們也不會在你麵前唯唯諾諾地說自己“錯了”。
技巧五:讓孩子形成一個慣例。比如孩子每天都要看電視到很晚才睡,這時與其吼叫著讓他去洗澡睡覺,還不如每天都給他規定一個洗澡的時間,然後讓孩子上床睡覺。如果孩子執意不想睡覺,那麼你就以講故事為由讓他上床睡覺。這樣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慣例,按時洗澡,按時睡覺,睡覺前你講一兩個故事給孩子聽。
技巧六:當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時,家長更聰明的做法就是樹立權威,在孩子服從權威的前提下,讓他自己做出選擇。就像上例中的冰冰,家長完全可以讓孩子來做選擇:“該上幼兒園了,你是想讓爸爸送,還是想讓媽媽送啊?”
當然,還有很多技巧可以鼓勵孩子合作,隻要你用心,一定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很棒的合作者。
如緊箍咒般的嘮叨,隻會讓孩子想逃
“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刷牙,記得梳頭!這是你的衣服和鞋,有沒有在聽啊……”一位美國老媽演唱的“嘮叨之歌”在內地網站上一度大熱。由此可見,天下所有的子女們都在飽受著家長的“嘮叨”之苦。更有一份針對兒童進行的心理問卷分析顯示:90%以上的孩子都認為自己的母親“太嘮叨”。很多時候,家長的過多嘮叨、反複說教,會讓孩子的大腦自動地產生一種保護性抑製,在這種抑製下,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聽不進去。因此,“嘮叨”不僅起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
眼看就要到7點了,媽媽已經催了楊昊無數次起床,但楊昊就是賴著不起,眼睛也不睜。媽媽氣急了,過去就將他拽起來。楊昊此時大叫道:“你幹什麼,我自己會起,不用你沒完沒了地催催催。”經過一番爭執,楊昊還繼續磨蹭著不著急。
結果楊昊遲到了!老師將楊昊叫到辦公室,問他遲到的原因。“每天早上,我媽都一遍又一遍地喊個沒完,我又不是不知道起床。今天早上,我剛要起床,媽媽就又開始不停地喊,我都煩死了!所以,她越催,我越不起,我就是要氣氣她。甚至有時候我都不想回家了,真想逃到一個沒有嘮叨的地方去。”
當老師打電話將楊昊的話轉告他媽媽時,媽媽無奈地說:“我還不是為了他好嗎?為了不讓他遲到,為了讓他在家裏吃完早餐後上午精力充沛地學習,我很早就要起床。但他就是要枉費我一片苦心啊!”
一直以來,“父母愛嘮叨”長期占據著親子矛盾衝突的首要原因。一些家長習慣了事無巨細地管孩子,容不得孩子出一點兒問題,整天千叮嚀、萬囑咐,但往往是對孩子管得越多,孩子對大人的依賴性越強、身上的毛病也越多。其實,孩子在一天天長大中,逐漸具備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具有獨立做事的權利。在案例中,如果媽媽不一遍遍地催促,楊昊完全可以自己起床,隻是媽媽不放心孩子,自己製造了緊張心理。即使孩子不能主動起床,媽媽提醒一次就足夠了,大可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如果提醒無效,也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承擔不起床導致上學遲到的後果,這其實也是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