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家庭不是戰場,聰明女人要幸福需動心思(3)(2 / 3)

觀音菩薩教給唐僧緊箍咒,並且不忘叮囑他千萬不能告訴別人。而父母的嘮叨這一“緊箍咒”卻是讓每個孩子都再熟悉不過了,無外乎“要聽話、不要跟誰在一起,要認真學習,不要早戀,不要迷戀遊戲”之類的話,像這樣的話孩子們幾乎都能背下來。

不可否認,但凡父母嘮叨的內容幾乎都是正確的,而且孩子們也都已經了然於胸。可是,為什麼父母偏偏要不停地、反複地說呢?

很簡單,因為嘮叨是最簡單、最容易做的事情。唐僧“肉眼凡胎”,卻能製住72變的孫悟空,就是利用緊箍咒這個法寶,既省事,又有效。父母的嘮叨就如同緊箍咒,明知道孩子不喜歡,像備受折磨一般,但麵對越來越複雜的社會環境和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趨勢,不得不經常提醒孩子注意這、注意那,總是對孩子放心不下。

然而,父母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嘮叨,會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他的不信任、不尊重。尤其是等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們逐漸地有了獨立的意識,對事物和自身也有了一定的判斷力,這時候如果家長還是不停地嘮叨,那麼他們就會感到厭煩。

平日愛“嘮叨”的家長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1)對孩子過分關心的家長。家長“嘮叨”的本意都是出於關心。不管孩子多大,家長永遠都會將孩子看成是長不大的“小不點”,總對孩子不放心,不敢放手讓他們獨立做事。

(2)對孩子過分幹涉的家長。比如像上例中的楊昊,他已經打算起床了,但媽媽卻又不停地嘮叨,因此讓他越來越反感,所以才做出讓媽媽更著急的舉動來。

(3)對孩子過分期待的家長。像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看電視,隨口就說:“像你這樣喜歡看電視,將來我還指望你什麼呀。”

(4)對孩子過分影響的家長。有的家長因為工作或生活上的壓力,讓自己很容易就變成了一個愛嘮叨的家長。這類嘮叨其實是家長對自己不良情緒的一種無意識的轉移,本來可以讓孩子做的事,突然就成了孩子的錯。這會讓孩子一時間不知所措,心裏還會埋怨家長。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裏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在氣憤之下不僅沒有捐錢,還從盤子裏拿了2元錢。

馬克·吐溫的反應正應和了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就是說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長而引起了他人心裏極度煩躁或逆反心理的出現。而“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同樣的一句話在持續一段時間後,會對孩子的作用逐漸減弱,如果再持續下去,不僅不會出現期望的效果,反而會引起更大程度的心理逆反。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嘮叨過多。孩子不用心學習,家長如果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就很容易使孩子的態度從內疚不安變為反感和討厭。被“逼急”之時,孩子便出現了“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因為無論哪個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來恢複心理平衡。如果受到重複批評,他心裏就會嘀咕:“怎麼總這樣對我?”挨批評的心情無法平靜,在這種情況下,反抗心理則高亢起來。

因此,想要做孩子喜歡的父母,就要在平時減少對孩子的嘮叨,還給孩子一個清醒的頭腦和一個安靜的環境。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保持冷靜和理智。作為父母,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冷靜和理智。如果實在控製不了自己想嘮叨的欲望,就替孩子想想,他們需要的是民主、開明的父母,而不是嘮叨的話筒。

第二,重視身體語言。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與信任、重視與賞識等,很多時候並不需要用語言來表達。有時一個擁抱也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第三,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有些父母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管孩子是否願意,也不管孩子有沒有能力做到。而一旦孩子不願意做,或做不到時,父母就會舊病複發,嘮叨沒完。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父母又何必去為難孩子呢?

第四,轉移注意力。父母可以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可以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做,也可以去朋友家聊聊天,或者把想說的話寫在日記裏。特別是在心情不好時,不要訓斥孩子,可以待在自己的房間裏平緩一下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