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家長要懂得“寓管於不管之中”的意義,適當地放開手腳,放手讓孩子“犯錯誤”,給孩子體驗生活的空間,還給孩子管理自己的權利。這不僅省去了家長的勞頓,也能使孩子在教訓中獲得成長。因此,為了讓自己真正放心,就需要讓孩子得到充分的鍛煉,以便他們能夠獨立麵對各種處境,能夠勇敢地承擔自己的責任。
第六,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如果父母真正地了解孩子,懂得孩子身心發育的規律,就不會整天念緊箍咒了,同時也能使與孩子的相處變得輕鬆、愉快和富有成效。像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對父母、老師的教誨早已經爛熟於心了,已經成了一種內在的緊箍咒。但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他們開始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同時,又很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在內心深處一直悄悄地提醒和評判自己。此時,如果父母還繼續念緊箍咒,無疑會讓孩子痛苦得像孫悟空一樣在地上打滾!
總之,愛孩子,家長就不要像念緊箍咒一樣沒完沒了地嘮叨,不要再讓孩子有想逃的想法了。
一次擁抱勝過萬千說教
擁抱孩子是一種通過身體促進親子關係的溝通方式。研究顯示,幼小的孩子缺乏擁抱,會變得愛哭、易生病,情緒也容易煩躁;即使孩子漸漸長大了,他們仍然需要家長的擁抱來給他們以最大的關懷和支持。擁抱孩子便意味著在告訴他們: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你犯了多大的錯誤,父母對你的愛都不會變。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一個簡單的擁抱要比萬千次的批評、說教要有效得多。
這天下午放學回家後,媽媽讓小鵬去讀半個小時的書,這是媽媽和小鵬約定的每天都要做的事。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今天聽到媽媽讓自己去讀書,小鵬就是不想去。媽媽見小鵬磨磨蹭蹭不願意讀書,有些生氣了,於是說如果他不遵守約定,就取消每天半個小時的看電視時間。聽到媽媽這麼一說,小鵬就著急了,衝著媽媽大叫起來。
媽媽見小鵬的樣子實在是忍無可忍,但卻一直沒有說話。小鵬不聽話,他感到媽媽肯定要發火了,於是把眼睛一閉,等著媽媽修理自己,而且一邊做著準備,心裏還一直想著:你再怎麼修理我,今天我也不讀書。
可就在小鵬正想著時,媽媽突然過來把他緊緊地摟在了懷裏。這可讓小鵬沒有意料到,於是他拚命掙紮,但是,慢慢地,他不再掙紮了,而是在媽媽的懷裏平靜下來。媽媽仍然一句話也不說,反倒是小鵬感到不安起來,小聲對媽媽說:“媽媽,明天晚上我再把那半個小時的讀書時間補過來,行嗎?你別取消我半個小時的看電視時間。”媽媽這時愛憐地看著小鵬說:“寶貝,媽媽隻是希望你做一個遵守諾言的孩子,我們既然約定好了每天放學回來先讀半個小時的書,就要做到言而有信,繼續堅持下去,好嗎?”
“恩,好。先讀完書我再去看電視。”聽了媽媽的話,小鵬一下就掙脫了媽媽的懷抱,邊說邊去拿書讀了。
李嘉誠在回憶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時,曾深有感觸並飽含深情地說:“在我的成長當中,我最難忘記的就是父親的擁抱。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穩健而富有涵養的父親與我親密接觸時,常常會忍不住緊緊擁抱我,並把我舉得很高……”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一定程度上,人會有“皮膚饑餓感”,此時人們會渴望得到父母及其他親人的擁抱。在父母與孩子的眾多接觸中,懷抱孩子或摟著孩子的肩膀,是最能讓孩子產生強烈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形式。
有一位媽媽說,她的兒子對她說了一句話:“媽媽,如果你能像我小時候那樣天天抱我該多好啊。”當她聽完後卻對兒子的要求很不以為然,便對他說:“你都成了大小夥子了,還要黏著媽媽抱,看看,一點獨立性都沒有。”其實,這位媽媽的兒子才剛剛7歲,這個時候正是孩子依賴媽媽又想有自己獨立見解的時期。他之所以對媽媽說出這句話,心裏一定充滿了期待。
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為了讓孩子在將來能有出息,從孩子上幼兒園時就選擇全托,從上小學開始就讓孩子住校。他們甚至還自豪地說,孩子懂事了,會自己洗臉、穿衣、吃飯了。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在生活方麵的成長,但心理方麵又是怎樣的呢?恐怕沒有幾個父母能認真地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