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兒子實在不知道該動什麼了,便隨手拿起放在化妝台上的電動剃須刀,也像他爸爸那樣做起了刮胡子的動作。玩了一會兒,因為自己沒有胡子可刮,兒子便將剃須刀外殼使勁掰壞了,露出的刀片還在他的手上劃了一道小口子,但並不嚴重。張先生發現後,走過去撿起損壞的剃須刀,冷冷地對兒子說:“這個剃須刀是我花了一百多塊錢買的,現在它壞了,我就得買新的,所以下周老師組織去木偶劇院的錢我不能給你交了。”
兒子流著眼淚,伸著稍稍流血的手指,一動不動地看著張先生。一個星期過去了,一天張先生下班回家卻發現剃須刀已經“修好”了——兒子用膠帶把外殼纏上了。幾天來,兒子也一直沒有再像以前那樣上躥下跳、到處亂翻、亂搞破壞,而是很安靜、很乖巧。此時朋友平靜地喚來兒子,對他說:“明天爸爸就去交錢讓你去木偶劇院……”
當孩子犯錯不是出於本意時,家長大可不必大呼小叫、不依不饒,如此隻能讓孩子加深對錯誤的印象,讓他難以改正。而此時家長保持沉默,讓孩子通過思考認識到錯誤,並在反思中能心甘情願地改正則是最好的結果。
下麵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冷處理”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可以避免因家長的過度關注而形成不良習慣。孩子在遭遇挫折或不滿時,如果家長立刻表示關注,孩子就很容易從家長過多的關注中,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憐愛、不舍以及縱容,從而讓他有了一個可以大肆哭鬧宣泄情緒的環境。比如有些孩子跌倒了,他不會馬上起來,而是先朝四周看看,如果沒見到家長在身邊,他會爬起來,然後拍拍小手繼續玩。但如果有家長在身邊,他們跌倒後就會趴在那裏大哭。這就是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摔跤過於關注導致的。
麵對家長的妥協和驕縱時,孩子會經常提出一些過分要求,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又哭又鬧。此時,家長在他麵前講大道理是不管用的,但如果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對的,下次他還會哭鬧,還會提出無理要求。長期下去,孩子的脾氣就會越來越“強”,稍不如意就哭鬧不停。
其實,孩子之所以哭鬧,很多時候是因某些欲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向家長提出的“抗議”,他們“逼”父母“讓步”。這時候,如果家長真沒有辦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最好使用冷處理的辦法來製止孩子的哭鬧。不強迫孩子立刻停止哭鬧,靜靜地坐在一邊或幹脆不理他,自己去幹別的事。等孩子“冷靜”下來,停止了哭鬧,再去跟他講道理,讓他知道大哭大鬧“要挾”父母的行為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其次,可以避免草率表態引起的副作用。有時候孩子願意將在學校裏發生的一些事告訴家長,但家長一旦聽說孩子犯了錯誤或是受了欺負,就會馬上粗暴地訓斥孩子一頓,或是痛罵那個欺負孩子的人。幾次之後,孩子就會有抵觸心理,認為自己說外麵的事情就會招來家長的訓斥和痛罵,與其這樣還不如不說,慢慢地,孩子和家長也就沒話說了。而如果聽到關於孩子的不利信息時,先不急著表態,“冷處理”一下,等自己的心情平靜後,再找一個合適的機會與孩子溝通。這時,你會發現,你說的話會更理性,語氣也更平和,更能收到教育引導的效果,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會繼續將自己的情況告知家長。
第三,以避免相互的說服升級為思想的對抗。當親子雙方將要起衝突時,與其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不如家長先後退一步,進行“冷處理”,盡量避開與孩子的正麵衝突,然後再尋找時機用雄辯的事實與孩子溝通,這就避免了將一般事情升級為思想上的對抗的情況。
第四,可以避免強壓後的反彈。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就是孩子麵前的絕對權威,有關孩子的事情往往會自己獨斷專行。孩子稍不滿意,立刻就用高壓手段迫使孩子服從。這種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叛逆”。因此,當孩子有不同意見時,不妨先沉默下來,仔細聽聽孩子說的是不是有道理,由此避免孩子的“叛逆”行為。
第五,留給家長和孩子足夠的反思時間。“冷處理”,不管對於家長,還是對於孩子,都留出了一定的反思空間。讓雙方都能在此過程中及時反思事件的前前後後,找到自己的問題以及對方的問題,最後達到解決問題的雙贏局麵。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一些問題進行“冷處理”有諸多好處,但同時也應該注意一些問題。
首先,“冷處理”不是不處理。“冷處理”並非對孩子的錯誤聽之任之,而是不急於處理,先放一放,之後再找恰當的時機處理。不是父母的妥協,而是在整個“冷”的過程中,家長進行思考,尋找到解決問題最好的突破口。
其次,“冷處理”不是“冷暴力”。“冷處理”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但卻不是所有問題都適用此方法,一些孩子屢教不改,對一個錯誤重複多次地犯,那麼家長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孩子使用其他一些教育方法。更不能把所有問題都一“冷”到底,否則“冷處理”就變成“冷暴力”。“冷暴力”絕對不同於“冷處理”,它是通過對孩子表現出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等態度,來給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實施一種強壓,致使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受到嚴重的侵犯和傷害,屬於暴力的一種,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家長絕不能將“冷處理”和“冷暴力”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