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學生風采(2 / 3)

秦良覺得很委屈,4歲的小侄子不也一樣在鬧嗎?為什麼他能鬧,我就不能?但是秦良沒敢頂嘴,因為媽媽很厲害,又是他的班主任,秦良很怕他的媽媽。

秦良沒有想到,小侄子隻有4歲,還是他家的客人。小孩子做客的時候,肯定會肆無忌憚地玩耍。可是對於秦良來講,已經是一個中學生了,中學生應該有自己的行為標準,而不應參照一個小孩子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怎麼做。

一個人無論置身於什麼樣的環境之中,都有各種各樣的規範來約束他的行為。在學校裏有學生守則,必須遵守課堂紀律;在公共場所有公共道德、公共守則,比如說過馬路的時候要遵守交通規則;在工廠裏有廠規,按時上、下班,要為工廠的利益做貢獻;在家庭裏有不成文的家規,尊敬老人、愛護孩子等等。這些都構成了對每個人的約束,難道有哪些人可以置這些約束於不顧,而真的為所欲為嗎?真想像不出,一個沒有各項規章製度的學校會是個什麼樣子?肯定是有的學生上課,有的學生在操場玩耍,而有的學生根本就不來學校,把大好的青春年華浪費在整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做什麼的狀態中了。

任何規章製度和守則都體現為紀律,而紀律和自由又恰好是對立統一的。那麼,是不是有了紀律就絕對沒有自由了呢?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我們說一個學生有自由,那是在紀律約束內的自由。比如說自己在課上,你既可以預習第二天的訓練,也可以複習當天學習的知識,這都不會有人幹涉你。那麼,紀律是如何約束我們的呢?使我們在有限的範圍內得到自己真正的自由呢?

當你想幹一件不符合人們的道德規範的事情時,是否感到心跳不正常?如果你注意一下,你就會體驗到:當你想做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時(如隨地吐痰),你的內心世界就會有兩種相互製約的力量在鬥爭。鬥爭的結果,主導的一麵占了上風,這時,你就已經決定怎麼做了,然後你就會采取行動。這就是紀律的約束力量在你內心的反應,是一種自己對自己以及周圍事物的反應,即自我意識的一種。當然,兩種力量在內心世界作鬥爭的激烈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有時,當你堅持原則的時候,你就會依照自己的原則去行動,這時候,鬥爭就不那麼強,也就意識不到。但是有時候,當你極力要得到一個東西,而你取得這個東西的方式又不是那麼光明正大時,你的內心就會產生激烈的思想鬥爭。盡管如此,實際任何人在采取行動的時候,都會受到內心之中這種“善”與“惡”兩種勢力的影響,也就是說不能逃脫一定準繩的約束。

也許有的同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行動有更多的自由呢?這好辦,那就是你應該知道自己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環境中應該依據一定的行為準則去做。換句話說,如果你知道你所處的那個環境的紀律,並且知道得越多,你的自由就越多;反之,知道得越少,你的自由就越少。假如你的行動超出紀律、規則太遠,就根本沒有自由可談。

一、學一學

我們可以采用“自省法”來看一看你是否對你當天的所作所為有所認識。如果你今天犯了錯誤,是否能意識到自己為什麼犯錯誤?錯在哪兒?

方法是這樣的:每天晚上,在你上床睡覺前,利用十幾分鍾的時間在本子上記下你今天都做了什麼,是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而自己又未意識到,為什麼做錯了,怎樣改正,怎樣保證以後不犯類似的錯誤。當然,對你做得正確的地方也要進行自我表揚,並注意今後繼續保持這一優點。

其實,這種方法與記日記的方式是一樣的,略有不同的是,本方法著重寫下你在犯錯誤後深刻的內心體驗,以及挖掘出自己優點後內心喜悅的心情,使你的自我意識有更加迅速、有效的發展。如果你長期堅持下去,不斷地反省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長處和缺點,相信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在家裏受到父母的喜愛,在學校裏受到同學尊敬和老師表揚的好學生。最重要的是,就你自己來說,你可以不斷地完善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完善的人。而且,一旦你堅持下來,你肯定會發現:你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對於別人來說,很難做到的事情,你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

二、想一想

1.上課時,你是否能一直認真聽講?如果能,你是怎樣做到的?

2.如果不能,你該怎樣改進?

尋找一句和本次課程有關的名言,並寫在下麵,讓它能夠時時提醒你。

第三課做個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