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不僅僅給予孩子物質支持,更多是給予其精神方麵的支持。而家庭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家庭的發展對於個人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家庭發展過程中,就對於個人的發展而言,家庭教育比家庭環境的影響大得多。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隨處可見。有人曾做過調查,大多數成績優秀的學生生於知識分子家庭,而大多數成績差的學生生於農民家庭,主要的原因是知識分子家庭比農民家庭更懂得運用家庭教育這一功能。
一、家庭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我們前麵提過,從我們的家庭生活可以看到社會的變化發展,從橫向看,如金融海嘯、樓價高漲等,在我們的日常家庭生活中都有所體現;從縱向看,社會製度也可以影響我們的家庭生活。
(一)原始社會家庭教育
原始社會是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一種社會形態,生產力水平很低,都是通過狩獵、采集或簡單的種植來提供食物,人們隻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過著群居生活,他們以共同生產、共同分配的共產製作為經濟基礎,同時也伴隨著自然、樸素的原始群婚製度。也由於這種群婚製,形成了適應共產製的經濟、生產、生活各個方麵的社會基層組織——家庭經濟公社和氏族公社,沒有個人經濟出現,自然也沒有個體家庭產生,也可以說,在原始社會,家庭即社會,社會即家庭。這決定了當時的人們以氏族為單位進行活動。社會成員是屬於氏族公社大家庭公有的,兒童要由公社實行公養公育。氏族公社就成為人的終身學校。全氏族的長輩就是全體子女共同的教師,而全氏族的子女也是長輩們共同的學生。社會性和終身性就是這種教育最大的特點。
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大家庭教育兒童的內容和方法都很簡單,主要是一些賴以生存的技能。原始社會初期,兒童在跟隨年長一代進行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學習漁獵、農耕、采集野果等方麵的經驗和技術,接受勇敢、團結、互助和社會習慣等方麵的教育。例如原始人通過生產勞動學會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即“燧人氏鑽木取火”,農耕是“神農氏教民稼穡”,甚至“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嫘祖發明養蠶、教民組織”,等等。而這裏的“教民”是指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說明了原始社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原始形態的生產服務。原始社會後期,因為部落之間的衝突,產生了軍事教育,以向年青一代傳授有關戰爭的經驗和技術。這種大家庭的教育,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二)奴隸社會家庭教育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體製的改變相伴隨,奴隸社會的生產力較原始社會有很大的進步,私有製代替了原始社會的公有製。由於生產力的進步,人們不再需要以氏族這種大團體為單位進行活動,而是劃分出較小的單位,因此,一夫一妻製的家庭出現了。但是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卻打上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烙印。
奴隸主的家庭是奴隸社會結構的基本經濟基礎,家庭具備組織畜牧、農業、加工作坊等經濟生產和組織家庭成員消費的經濟功能。奴隸主是家長,是整個奴隸主家庭的“主事人”,掌管生產、消費生活的一切權利。奴隸主的家庭中,有眾多的妻妾子女,還有作為終身附屬品的奴隸。家中設有保、傅(即家庭教師)教育子女,形成貴族專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讓子女學會奴隸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區別貴賤尊卑等,目的是培養可以鎮壓奴隸的統治人才。“龍生龍,鳳生鳳”,這一時期基本上可以說是出生決定了一切。在夏、商、周時期,有所謂“禮、樂、射、禦、書、數”的六藝教育,即傳授奴隸主階級的政治思想、體育訓練、生產生活基本知識、識字教育、數學教育等,家庭教育為奴隸主階級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服務,具有十分明確的目的。而處於下層階級的奴隸並沒有脫離教育,他們接受奴隸主的教育,為了熟練地勞動和戰鬥以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最終還是被迫為奴隸主階級服務,而奴隸的子女也沒有人身自由,隻能繼續做奴隸。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種帶有剝削性和殘酷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