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就必須承擔起幫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與良好的性格等心理發展的重任。許多父母都明白這個道理,然而,卻因為嚴重缺乏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而與孩子長期處在種種心理糾紛中,不能自拔。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有教子失誤甚至失敗的經曆。其實,心理學與教育密切相關,心理學是教育的理論依據之一。因此,父母教育孩子就必須先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如魯迅所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一、嬰幼兒心理發展概論
(一)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含義
嬰幼兒心理發展是一種連續的、穩定的變化過程,而這種變化是在個體內部進行的。換句話說,是一種在一定環境下,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各種內外條件的相互作用,心理發展了。其發展的內在因素是主體的生長和成熟,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促進其發展的外部條件是外界的環境和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患病、疲勞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偶然變化,就不能稱為心理發展。並非所有的心理變化都是心理發展,隻有積極的心理變化才能稱為心理發展。另外,這裏的嬰幼兒指的是0~3歲的兒童,探討的也就是0~3歲兒童的心理發展。
(二)嬰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1.發展的程序性
如計算機的程序語言一樣,一旦顛倒出錯,就沒法運行。同理,嬰幼兒身心的發展在正常的條件下總是指向一定的方向,並遵循一定的先後順序,而且這種順序是不可逆轉也不可逾越的。嬰兒身體動作的發展經曆了抬頭—翻身—坐—爬—站—走到有方向和順序,即“首尾原則”,還有“遠近原則”等。
2.發展的不平衡性
從出生到成熟,從不懂到知之甚多,各個階段各個方麵的發展均不相同,其速度及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兒童年齡越小發展的速度越快,各方麵的變化也是最快的,這是嬰幼兒階段心理發展的規律。新生兒一周一個樣,滿月後一月一個樣,周歲後發展速度就緩慢下降,兩三歲後的孩子,短時間內變化不明顯,呈波浪式發展。思維、感知覺、言語、想象等各種能力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也有所不同。
3.發展的個體差異性
雖說大多數嬰幼兒沿著共同的規律發展,但其發展的水平、發展的速度、發展的類型、發展的優勢領域及時間的早晚卻存在千差萬別。例如,有的兒童有著較強的想象能力,有的兒童有著較強的注意能力,等等。這都是正常的表現,兒童按著自己內在的時間表在不斷地進步和成長。
4.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連續性是指一定時期的發展變化總是在前一時期積累的基礎上逐漸發生的,後一階段的發展也總是以前一階段的發展變化為基礎的。也就是說,每一心理因素都是逐漸由較低水平發展到較高水平,由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經過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必然過渡到更高一級的階段。
心理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年齡階段特征。如少年期是心理反抗期,而青年初期,大約是高中階段,心理的逆反性減少或消失。可見,各年齡階段,都具有不同於其他階段的特點。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觀點來看,兒童心理的發展是一個由量變的不斷積累,最終達成質的“飛躍”即質變的過程。
5.影響嬰幼兒心理發展的環境因素
中國老百姓有一句口耳相傳的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事實上,這是用一種樸素的發展觀點來看待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三歲看大”是指兒童的遺傳和生理成熟因素對兒童成長的早期影響,而“七歲看老”則強調了兒童後天的教育與環境因素對其發展的作用。所以,影響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進一步細分,生物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生理成熟;社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教育。教育在嬰幼兒心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同伴關係的相互影響。
以上各種因素對嬰幼兒心理發展的作用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不存在單一決定論,即不存在單純的遺傳決定或環境決定心理發展。此外,遺傳和環境對心理發展的相互作用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領域所產生的效果都不一樣。例如,在發展的低級階段,一些比較簡單的初級心理機能(如感知、動作、基本言語等)受遺傳與成熟的製約性較大;而較複雜的高級心理機能(如抽象思維能力、道德、情感等)則更多地受環境和教育的製約。
二、嬰幼兒行為管理
父母用心理發展的理論知識指導對嬰幼兒的行為管理,才是父母學習嬰幼兒心理發展知識的初衷。因此,父母應該“對症下藥”,根據嬰幼兒在各年齡階段不同的心理特點,引導嬰幼兒的行為,使其成為一個高智商、高情商、性格開朗活潑的兒童。
(一)新生兒期(出生至28天)
1.身體發育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體重約為3千克,出生3~5日後,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出生10日後,每日約增加40~50克。一般正常的新生兒身長約50厘米,滿月時身長為55.5~56.5厘米。新生兒皮膚的外觀呈玫瑰紅色,皮脂腺分泌旺盛。
2.心理發育
新生兒生來就具有一些生理反應能力,能對環境中的某些刺激自動地作出反應。新生兒的感覺器官特別靈敏,例如,冷覺、溫覺和痛覺十分發達。出生時,新生兒隻會無規則地亂動,動作不協調,也不能改變自己身體的位置。新生兒出生後就具有某些情感,如新生兒生來就會笑,用笑表達愉快之情,這是本能的笑,是生理性微笑;還會用哭來表達不愉快之情。3周後,由於經常接觸母親的愛撫、摟抱和喂奶,注視母親的臉,進而建立了條件反射,出現社會性微笑。每當聽見人聲,看到人臉就會微笑。這是依戀母親情感的開端。
3.行為引導
(1)引導新生兒適應新生活。
新生兒一直住在溫暖的子宮裏,既舒適又安全。脫離母體後,便需要父母幫助其適應母體外的新生活。第一,逐步適應母體外的溫度。出生第1周室溫要高,應不低於24攝氏度,新生兒的身體要用絨布被裹緊,以後室溫逐漸降低,滿月時應保證18攝氏度,並鬆開包被,改用睡袋。第二,獨立自動入睡。父母應該創造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從開始就讓他養成放在小床上獨自入睡的好習慣。這對將來培養孩子的衛生習慣和獨立性很有利。第三,加強哺乳訓練。為了使新生兒不餓肚子和掌握熟練吸吮的技巧,出生第一個月可以不規定喂奶時間。第四,培養清潔的習慣。每天邊給新生兒洗刷邊說話,幫他養成愛清潔的好習慣。
(2)感覺訓練。
新生兒的感覺訓練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來進行的,可以通過看亮光、看人臉、看彩球、看黑白、看形狀、看環境來訓練視覺。以看亮光為例,可在房內掛光亮適度、柔和的乳白色或彩色燈,光線不要直射孩子的臉,可以一會兒開燈,一會兒關燈,以鍛煉瞳孔擴張與收縮。說到看人臉,要求母親每次接觸新生兒時都要麵對他的臉,向他眨眼、伸舌或動嘴唇,這樣,到了滿月時,新生兒見到人臉就會產生社會性微笑。
可以通過聽心跳聲、聽音樂聲、聽說話聲、聽玩具聲和聽環境中的聲音來訓練新生兒的聽覺。當孩子哭鬧時,母親將其摟抱在左胸部位,使其聽心跳聲,他會立即停止哭聲。因為心跳聲與他在胎內聽見的母親心跳聲的節奏相同,使他有安全感。說到音樂聲,可以用小型錄音機播放優美悅耳的輕音樂,固定1~2首樂曲,在新生兒覺醒時每天定時放5分鍾。
可以通過觸摸新生兒的臉、手和身體來訓練他的觸覺。成人要經常用手輕柔地撫摸新生兒的每一根手指,使他緊握的小手放開,並在每次撫摸後用不同的物體,如硬的木棒、軟的毛巾等,去觸碰他的手掌心,使他感覺到不同物體的觸覺刺激。
(3)動作訓練。
父母幫助新生兒通過頭部活動(轉頭、抬頭、豎頭)、四肢活動(抓手指、彎腳、邁步、手臂伸屈)和全身活動(遊泳活動、升降活動)來完成動作訓練。成人用手指或其他物體觸碰新生兒腳心,使其自動作彎腳反射數次,以活動腿部的肌肉。成人還可以將新生兒抱起舉高,再使其身體下降,頭頸後傾10°~15°,可引起新生兒四肢伸展、隨後縮屈的全身反應(以新生兒的安全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