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性的簡介及其產生
獨自一人是談不上“社會”的,當身邊再有一個人時,“社會”就構成了。假設一個人遠離了社會生活,失去了人際交往,那他隻能是一個自然人,永遠不具有社會人所具有的社會性。一個家庭是一個小社會,一個單位也是一個小社會。人每天都在各種社會群體中,充當各種角色,表現自己的“社會性”。例如,一個學前兒童眼中的叔叔阿姨對別人的態度、打交道的方式、怎樣受別人的影響、怎樣影響別人等,都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的表現以及表現自己的社會性的場合。
兒童從出生那天起便生活在社會之中,就是說兒童一出生就預示著其社會性發展的開始。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指出,兒童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還有社會性需要,如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等。社會性需要是每一個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這類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使個人產生焦慮、痛苦等情緒。人自從出世後便成為各種社會團體中的一分子。從嬰幼兒時期起,人就想與他人親近,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表揚、愛護等。例如,處於學前的兒童,無論在家還是在幼兒園,都希望常常得到父母以及教師的表揚,盡管隻獎勵一朵小紅花,學前兒童都會感到很高興、很滿足。沙赫特做過實驗說明:人長時間與他人隔絕是很難忍受的。社會性需要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也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個根本特征。
二、社會性對學前兒童發展的意義
隻要我們細心觀察,便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學前兒童中,同樣是智力中等或智商水平較高的人,有些兒童與他人的關係和諧,樂於與他人分享,禮貌謙讓,惹人喜愛;可有些兒童卻與他人的關係比較緊張,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攻擊性強,受人排斥。比較分析可得知:有的學前兒童適應他們所生活的社會,有的學前兒童不適應他們所生活的社會,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甚至逆反、對立。社會性是學前兒童生存發展所必需的內容,並影響學前兒童的身體和心智的發展。
良好的社會性會促進孩子的身體健康。比如,當一個兒童和其他小朋友和平相處時,他會感到很開心、愉快。這種開心與愉快使他的內分泌係統處於平衡狀態,這有利於生長與發育。有醫學專家經過研究得出結論:習慣心平氣和的兒童比容易煩躁的兒童免疫力更強,更不易患傳染病。與此相反,如果兒童社會性發展不良,那麼無論他發火還是生悶氣,都會使得他的內分泌係統發生某種程度的紊亂,這種紊亂對他的生長發育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有醫學研究指出,幼兒心情緊張可能導致發燒、嘔吐、腹瀉等;長期神經緊張可能導致幼兒生長發育遲緩。成人疾病之中的高血壓、心髒病、慢性腸炎、糖尿病,也都與神經緊張有關。
社會性還會影響學前兒童的心誌發展。社會性發展較好的孩子,其適應能力和自製力都比較強,與老師、同伴相處融洽,情緒穩定、樂觀開朗、自信心強,比其他幼兒表現得更有毅力。相反,社會性發展不好的孩子,不僅不會學習如何做人,還會導致不誠實、虛偽、道德水平低下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