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家長往往受傳統教子思想的影響甚深,認為“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對子女有較高的期望,自然就對子女進行嚴厲管製與強迫教育。社會環境日益複雜,家長怕孩子上當受騙,跟人學壞,於是出於一種保護心理而製定一係列嚴格的準則來約束孩子,這也是專製型家教方式出現的一個原因;少數家長純粹是放不下家長的“尊嚴與虛榮”。
其實,寬鬆民主的家庭教育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與子女間充滿溫情與慈愛的關係,對兒童寬鬆民主的引導可積極促進兒童內部控製力與認知能力的提高。家長應以現代的教育觀念充實自己,塑造恰當的父母角色,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態度和子女溝通,尊重孩子的意見。
3.失控型家教方式
失控型的家庭教育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主要表現為家長或監護人對孩子放棄,推諉責任或無力過問,使孩子處於一種脫離家教調控的狀態。這種家教方式占的比例並不大,但呈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離婚率上升,單親家庭增多。近幾年來,在現代化浪潮的推動下,離婚比例持續上升,越來越多的孩子處於單親(或離異)的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之中。離婚前吵鬧不休,離婚後又以孩子為籌碼,為了折磨對方,不惜傷害親生子女的父母也不乏其人。部分觀念“新潮”的父母(主要是一些年輕家長)為圖享受,誰都不願帶個“拖油瓶”而相互推諉,推卸對子女的教養責任。留守兒童增多,父母由於出國、到外地打工、經商等無暇兼顧孩子而將孩子寄養在隔代人或其他親友家中的現象也日益增多。監護人因為年邁或其他原因,對孩子無力施教。父母早亡或不務正業、被判刑等,使孩子在事實上已成為孤兒,生活無著落,無人對其進行正確的教誨與約束。轉型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增多,毒品與賭博泛濫使很多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走向了分崩離析。破裂型家庭對兒童社會化影響很大,來自這種家庭的孩子,犯罪率明顯高於正常家庭的孩子。孩子由於失去歸屬感與安全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易變得敏感而自卑,對生活缺乏正確態度而出現一些偏執型人格特征,又因為得不到及時的勸服與正確的引導,易變得玩世不恭,憤世嫉俗,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政府部門應采取相應的法律手段,盡快明確孩子的歸屬,確立孩子的生活保障,同時學校也應盡量予以關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保證對孩子實行有效的教育;有關部門要責成家長履行其教養義務,特殊情況不能親自執行的,監護人也必須是由有教養能力的親友擔任。另外,還要盡力淨化社會風氣,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大環境。
三、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學習動機的形成
縱然我們擁有著這些家庭教育資源,也看清了某些教育誤區,那我們應怎樣才能讓孩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呢?
1.由外在動機變為內在動機
我們做與不做一件事,都有動機驅使。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外部動機,指人們為外在的金錢、名譽、獎勵等做事的動機。如果驅使我們做事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容易被外部因素所控製,成為金錢、名利等的奴隸。內部動機,指人們不為外在獎勵而是為內心的願望而去做事情的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
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但往往都用錯了方法。有的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差,要催促多次才去學習,這就反映出孩子學習的內部動機不足。孩子不著急,家長看著可著急。於是他們變著法子獎勵他們,好說歹說讓他們完成作業。如果您的孩子是要這樣靠著外在因素才能去學習,那麼您的孩子也將會像故事裏的孩子一樣,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不滿足於您的獎勵或獎品,甚至會出現“罷學”的現象。
或許我們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孩子有什麼學習方麵的陋習,我們是否也可以像故事中的那樣,先是獎勵他的這種行為,然後再慢慢遞減獎品的“級別”,讓他也能放棄這些陋習呢?不管怎樣,這都隻是權宜之計。要提高孩子學習的自覺性,還是要從培養孩子強烈的內部學習動機開始。
2.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動機的源泉是激發和維持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動機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部分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們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奠基石,隻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和激發出來,他們就會自動地去學習和發現問題。
有人做過實驗,把能跳一米高的跳蚤,放在半米高的玻璃箱內,蓋上玻璃蓋。跳蚤一開始總是撞到蓋子上,過一段時間後,跳蚤就適應了,不再跳那麼高,而是把高度控製在接近箱蓋,又撞不到蓋子的高度。這時候,去掉玻璃蓋,跳蚤完全有能力跳出玻璃箱,可是,跳蚤仍然控製著跳的高度,並不超越玻璃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