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學習動機的形成(1 / 3)

一、家庭教育資源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作用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在人生最初階段所處的家庭中發生的社會化過程,擔負著構築人格基礎的重要作用。

關於家庭資源,理論研究更多地從經濟角度出發,認為家庭資源分為有形的資源(包括家庭擁有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與無形資源(包括家庭擁有的聲譽、家風、社會聲望或“門第”,以及家人的和諧、友愛、各種可聯絡有用的血親、姻親的親族網絡和其他人際關係)。

關於家庭教育資源概念的使用,在名稱與內容上有一些差異。有人認為兒童成長所需的家庭資源包括其家庭背景、文化傳統、經濟狀況、和睦程度、成員結構、民族習俗,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專業特長、處世態度、性格特點、合作意識、對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以及需求和投入力度等。因此,行使家庭教育功能所需的家庭資源就是家庭的教育資源。有的從教育心理發展方麵出發,指出家庭資源就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各種家庭因素的總和。這些家庭資源內容上包括家庭環境、父母的期望、監控、教養方式與父母學業支持和指導策略。從教育社會學角度,Teachman提出的教育資源的概念是建立在其研究的主要假設之上的,即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就有越多的能力與動機來提供教育資源,進而提高子女的教育成就,並且父母提升家中的物質環境時,也能提升子女的學習動機與成效。Teachman理解的教育資源指的是父母用來促進子女學術技能、動機及導向的人文及物資資源。可以看出,這種觀點認為,家庭教育資源與家庭父母的社會背景相關。另外,根據J。P。Keeves的觀點,家庭的社會背景包括社會經濟地位(含家長職業、家庭經濟收入、家庭物質資源、家長社會出身、家長的教育背景、家庭居住地區等變量)與家庭社會文化水平(包括家長受教育程度、家庭民族或種族背景、家庭使用的語言、家庭結構、家庭規模與家庭文化環境如提供的圖書的質量、大眾傳播媒介及有利於學習的條件等變量)。

關於家庭教育資源的研究,台灣學者大都采用家中的教育設備來計數或是討論是否加入補習教育,其中教育設備部分,包括書桌、書櫃以及書架等。

從家庭教育資源的來源渠道分析,可分為個人性的、家庭性的與社會性的家庭教育資源。首先,個人性的家庭教育資源,是指作為家庭的成員各自占據著的自我獨特的資源狀態,它包括家庭成員的年齡、性別、個性特征、認知水平與風俗、教育水平與經濟實力等。父母或子女的這種個人教育資源對於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影響,其影響的內容與程度有差異,而且會隨著家庭生命發展周期的變化,有些資源要素如子女的年齡等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們的教育要素對於人的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家庭性的家庭教育資源指作為社會集團的家庭組織內部成員中,個人性教育資源的組合配置所形成的新的家庭教育資源優勢。它不是家庭個人性教育資源的簡單相加,而是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發揮。除了個人性與家庭性家庭教育資源,還有社會性的家庭教育資源,它包括親屬、近鄰、朋友等社會關係網絡,學校、行政或民間團體組織與個體私人等社會服務機構對家庭教育的社會性援助。

每個家庭都是不相同的,具有的家庭教育資源更是千差萬別。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同家庭擁有的教育資源不同,所產生的家庭教育問題總是在內容與程度上也迥異。因此,不同家庭麵對家庭教育任務時對資源的認知與評價能力及其爾後的自我改正與調整的狀態,將決定不同家庭應對家庭教育問題所能采取行動的直接效果。

二、家庭教育的誤區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把家庭的重心越來越多地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但是由於家庭教育資源的差異,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並不盡如人意,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觀念和行為。下麵我們將探討這些誤區的表現、形成的原因及導致的結果等。

1.過分溺愛

這一代的父母,年輕時或多或少都吃過一些苦,有的就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絕不能再虧了孩子,對孩子十分溺愛與放縱,表現為家長竭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包辦孩子的一切,包容孩子所有的錯誤與任性。如某報紙報道,南京一位母親花一個月的工資坐飛機給兒子送去一碗熱騰騰的餛飩,隻因為兒子電話裏說學校的餛飩沒有媽媽做得好吃。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心目中隻有自我,不懂得也不會替別人考慮,缺乏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在家長對孩子的過度的照顧與保護下,孩子的獨立意識日漸萎縮,缺乏自理能力,應對挫折的能力也很弱;有求必應則易使孩子養成奢侈浪費、盲目攀比的惡習。

2.過分專製

一些家長極少或從不傾聽孩子的意見,忽視孩子的好惡與自尊,對孩子的言行與活動空間予以嚴格控製,過多幹涉子女的自由,甚至連子女的書信、日記都要進行嚴格的盤查與監督。生活中,家長也很少對孩子表現溫情,且嚴格執行懲罰。對孩子的學習,則更是喜升惡降,要求苛刻。他們常常忽視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簡單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一旦考試分數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一味指責,甚至施以懲罰,訂下許多規定,搞得孩子每每考試都提心吊膽,有的成績差的孩子幹脆破罐子破摔失去信心,有的則弄虛作假,考試作弊,甚至自己改分數欺騙家長。這種“按著牛頭強喝水”的做法,容易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焦慮、自卑。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