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家庭教育與良好道德的形成(1 / 3)

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環節。家庭德育有助於家長教導青少年遵守道德規範,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幫助青少年確定發展方向、目標,形成個人理想等,從而有助於他們健康成長。

一、家庭德育

(一)家庭德育的概念

德育這一概念起始於中國近現代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法製教育等;狹義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簡稱。這裏的家庭德育指的是狹義的德育。

道德教育主要指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社會,個體與自然的行為規範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道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談、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覺積極參與的互動中,發展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的係統活動過程。

家庭德育是家庭道德教育的簡稱,指在家庭社會環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無意識的影響或有意識的教育,發展受教育者道德素質的一種教育活動。

(二)家庭德育的意義

家庭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兒童道德品質的優劣,對其個人的成長具有現實意義。青少年兒童作為我國公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未來的棟梁,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又具有長遠意義。隻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承擔起振興中華民族的重任。

1.家庭道德教育有助於青少年兒童個人的健康成長

青少年兒童從他律到自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其中有許多影響因素,但家庭道德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隻有隨其自律意識的增長,才有真正的道德意識的增長,而家庭是青少年兒童道德啟蒙教育的第一場所,父母作為孩子道德發展的啟蒙老師,其道德言行常常潛移默化地將社會的道德規範傳授給了孩子,從而使他們形成相對穩定的道德意識和道德習慣,如為人處世的方法、態度以及責任心。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能為青少年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與之相反,缺乏家庭道德教育的青少年兒童,其道德品質的形成就缺少了健康成長的營養基礎,自然發展比較緩慢、艱難,甚至可能畸形發展。所以,家庭的道德教育對世少年兒童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2.家庭道德教育有助於推動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青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有助於推動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與繁榮。青少年兒童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以及早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始於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有助於青少年兒童分清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真與假,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確立遠大的誌向與抱負。中國的發展後勁是否能持續增強,國際綜合競爭力能否不斷提高,中華民族能否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取決於我們能否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質的後備軍。家庭與學校、社會共同承擔了對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一個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繁榮強盛的重要因素。馬丁·路德說過,一個國家的繁榮與否,不是取決於它的國庫、城堡、公共設施,而是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如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三)家庭德育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在我們國家,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和個體的心理特征也比以往獨特。隨著核心家庭的大量增加,大批新建住宅區的形成,青少年兒童的交往範圍、親情關係都與以往不同了。沒有了兄弟姐妹,家庭關係簡單化,青少年兒童之間的交往方式和處世態度都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特征。麵對這些變化,家庭德育沒能夠及時進行調整和改變,使得我國家庭道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許多新問題。

1.家庭道德教育的現狀

雖然我國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家庭道德教育,但由於受社會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家庭道德教育一直在誤區之中掙紮。很多家長隻注重智力開發、文化學習,而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從而導致家庭道德教育事實上的缺失。具體表現為:(1)家庭道德教育內容上的重智輕德。

雖然家長們認為在家庭教育中進行道德教育對孩子最重要,但沒有實際行動。家長們最關心和實際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孩子的學習、分數等智育問題。這表明,家長們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認識與行為脫節。要讓廣大的家長轉變觀念,需要一個長期而又艱難的過程,同時又是一項緊迫的任務。長期以來,不同家庭盲目攀比,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多數家長眼中所謂的成龍或成鳳就是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熟練和精確程度,而不是道德水平的高低,所以家長總是過分強調和追求對子女的知識、技能的教育。為了子女能成“龍”成“鳳”,許多家長寧願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陪孩子學習,自己省吃儉用為孩子買營養品、學習用品和請家庭教師;不惜重金給孩子報考各類技能級比賽,報讀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學習班,但往往放鬆甚至忽略了對子女的道德教育。結果,常常是子女疲憊不堪,家長苦惱迷惘;有些家長與子女的關係極度緊張,甚至到了子女仇恨父母的地步。孩子厭學、逃課、任性、懶惰、撒謊、不孝、自私自利、不關心他人和集體,家長隻能感歎:本想望子成龍,子卻成蟲!

(2)家庭道德教育的方式上青重他律輕自律

少年兒童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雖然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但這一過程的形成並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經過各方麵的教育所取得的結果,特別是在家庭生活過程中父母不斷教育培養的結果。現實中許多家長的教育和評價模式是隻要孩子聽話就是好孩子、乖孩子。由此,不少家長從來就是以命令的方式,即他律的手段教育孩子應當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因此培養了不少的“乖寶寶”。當孩子小的時候,有的家長總是以孩子小、不懂事為由,無限製地縱容孩子;有的家長讀了一些有關國外家庭教育的書,看到外國家庭教育孩子都非常尊重孩子的意願,不任意幹涉孩子的行為,就照搬照抄,無論自己孩子的行為是否正確得體,都放縱隨意,沒有規則、沒有紀律;有的家長則以成人的思維代替孩子的意願,以大人的規定代替規則,強迫孩子必須遵守,否則,輕者挨罵,重者挨打。而當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時,就試圖擺脫家長的控製,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家長又往往不知所措,仍然采用打罵等簡單方式對待和處理遇到的問題。生活中,許多家長總是抱怨孩子小的時候多麼聽話、多麼乖巧,現在變得不乖巧、不聽話了。

(3)教養方式方麵,重外在的“保護”而輕內在的心理需求。

一方麵,許多家長出於對子女的“愛護”,讓孩子從幼年開始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式的生活,甚至連孩子上學的書包都是家長整理的。上課缺東西了,孩子反而責怪家長沒有放進書包。家長擔心孩子學習分心,也不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商討,導致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意識非常淡薄。那些長期忽視子女內心的需求的家長實際上非常缺少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由於交流少,他們很難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歡什麼,想些什麼,孩子對自己家庭的情況也了解甚少。由於當代青少年兒童大都是獨生子女,缺乏同齡人交往中相互學習和共同分享的機會,造成了部分青少年兒童存在極度自私的心理而缺乏互助友愛的精神。孩子之間的關愛變少,而競爭意識、嫉妒心理和防範心理卻漸漸增強。

2.家庭道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1)家庭道德教育觀念比較落後。

其實,迫於生活和社會競爭的壓力,家長們潛意識上認為知識技能是比道德教育重要的。很多家長並不明白教育培養是要根據孩子的智力、體力、經驗和心理進行的。不少的家長誤以為孩子學習知識越多越好,開始學習越早越好,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被強迫學習跳舞、彈琴,每天學習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即使孩子一點學習的樂趣和興趣都沒有了,還是不肯放過。斯賓塞認為不要過多地期望孩子天生就具備大量的美德;任何高尚的德行,還應該以相應的智力、體力、經驗和心理作支撐,否則,孩子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僅有美好的願望而無實施的能力。事實上,對青少年兒童的教育並不是簡單的會說一口流利的外語、會操作計算機或認識多少字之類的知識教育。事實上,道德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道德教育的宗旨就是要讓孩子從小懂得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做人”。此外,家長不了解青少年兒童成長的規律,對他們的評價標準也不正確。許多家長評價自己孩子的標準是聽話就是好孩子。隻要學習成績好就行,其他再差勁都無所謂。也許,有些家長看到這句話,就覺得這樣的做法很不對,但實際上,他們自己正這樣做著,隻是沒有意識到而已。對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習慣和問題可以視而不見,讓自己的孩子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隻會讓孩子根本不知道真正的生活是什麼以及怎樣生活才是有意義的人生,以為隻要自己學習成績優秀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至於對別人、集體、社會和國家能帶來什麼,根本不重要,也由此產生了自私和任性。

(2)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斯賓塞認為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嗬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家長應該努力去營造快樂、親密和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讓青少年兒童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良好的家庭氛圍能促使孩子成為一個樂觀、快樂和自信的人,讓他們在生活點滴的道德學習和實踐的漸進過程中得到價值的體現和獲得強烈的成就感,從而更加樂於學習各種與人為善的道德規範,成為一個受人歡迎和尊敬,能給他人帶來樂趣的人。反之,不良的家庭氛圍則可能導致孩子變成一個消極、悲觀和自卑而又不合群的人。長期生活在嘈雜、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中的青少年兒童容易養成許多不良的道德習慣。“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說法不無道理。

二年級的學生薛某,父母以開麻將館為生。他對同伴聲稱自己是“白天小帥哥,夜間小流氓”。老師與同學對他的評價是不遵守紀律、經常欺負弱小同學、不按時完成作業。

可見,造成薛某一係列不良行為習慣的重要原因就在於他的父母未能給他創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環境。其父母開設麻將館聚眾賭博,原本就是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無疑造成孩子對法律和紀律的錯誤認識,從而藐視法律和紀律;在嘈雜的麻將聲中,孩子根本不可能安心學習,加上父母沉醉於麻將桌,根本無暇教育和管理孩子。至於“白天小帥哥,夜間小流氓”的稱號,也許他自己並不完全理解,隻是從各種聚賭的烏合之眾的口裏學來的。由於認知能力的局限,他還不能明辨是非,在這樣的環境繼續存在下去,對他的健康成長是十分有害的。

(3)家庭道德教育麵臨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正如通常所說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道德教育不可能也不應該脫離於社會的大環境而固守陳規,它必須適應社會變化發展的需要,正視社會大環境變化的新挑戰。

①社會經濟模式變化帶來的新挑戰。現實中以享樂為核心的消費觀念的風行,逐步使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係走向崩潰,一部分的家長產生了浮躁的心理。由計劃經濟模式到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客觀上促使人們的價值觀念更新和多元化,增強了國人的利益觀念。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人們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發生了裂變,日益朝著功利化、物欲化發展,導致人們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和變異,過於迷戀對物的占有、享受和崇拜,而對財富是采取何種手段聚斂而來的,人們卻不太關注。相比之下,是理性的脆弱、道德的滑坡、精神的頹廢。作為家庭道德教育重任的主要承擔者,家長麵對社會經濟模式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時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這勢必影響對孩子的道德品質的教育和培養。

②社會信息化對家庭道德教育的新挑戰。社會步入信息化的時代,瞬息萬變的信息化社會使得一部分家長在麵對社會的巨變時感到無可奈何和不知所措,導致他們在實施家庭道德教育時無所適從。因此,他們發出了感歎:“不是我不想改變,而實在是這世界變化太快。”同時,麵對社會信息化帶來的衝擊,社會各方麵又未能適時構建起指導家長有效實施家庭道德教育的體係和渠道。有調查表明,家長非常希望得到專家和教師對他們進行有關家庭道德教育的指導。當家長們無力麵對社會的信息化時,受危害最大的是青少年兒童。一些異化的語言如“砍死”、“你死定了”“去死吧”“暴醜”等幾乎成了口頭禪。而這類詞句則大多出自青少年兒童喜愛的卡通片和漫畫書。此外,隨著社會信息化,家長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時間逐步減少。電視和電腦日益成為人們業餘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家長忙於看電視、上網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精神關愛,青少年兒童的空餘時間也大量用於看電視、上網遊戲,導致雙方互相溝通與交流的時間大大縮減。青少年兒童無論是沉迷於電視還是電腦遊戲,關鍵原因都在於孩子沒有朋友,精神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及父母未能進行有效的、合適的教育管理,放任孩子無節製的行為,不及時加以疏導,有的甚至到了無法自拔而走向違法犯罪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