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家庭教育與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1 / 3)

學校教給學生技能,而家庭則培養孩子的人格形成。盡管目前我國中小學開始不斷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家庭的教育才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決定因素或者是培養孩子良好心理素質的土壤。而這土壤如何,也就決定了孩子這棵心理素質大樹長得怎樣,是茂密的還是稀鬆的,是健康粗壯的還是不堪一擊的。那麼這土壤中會有些什麼樣的養分影響了這大樹的成長?

一、家庭教育要素的影響

各家提出的家庭教育要素中出現頻次較高的因素有:家長素質(尤其是文化和道德素質);家庭生活條件(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家庭教育態度(教育目的和對子女成長期望);家庭教育內容;家庭教育方法。這些要素值得我們思索和關注。

(一)家長素質與社會經濟地位

通過與家長的大量接觸和對家長的年齡、文化程度、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及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有關知識了解等方麵進行了解、分析,了解到目前青少年的家長年齡都在40歲左右,步入中年,這個年齡段的家長情況是差異很大的。有的事業有成,有的在生產第一線辛勤工作,有的因單位不景氣而為生計奔波。這些家長不管處於一種怎樣的境地,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現代社會中都麵臨著一種空前的競爭壓力。由此他們易產生抑鬱的情緒和煩躁的心理。他們的這種心理情緒,往往直接影響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或對孩子疏於管教,或缺乏耐心,易激動。他們迫切希望孩子成長,早日成熟,但對孩子的心理需求較忽視,因此在管教孩子時,往往容易陷入各種誤區。如有的家長對孩子平時關心很少,隻看成績,成績好就不加節製地加以獎勵、放任。有的家長由於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影響了自身的情緒的平穩,又不善於自我調節和控製,當教師向其反映孩子問題時,往往易發愁,不能平心靜氣地分析問題。

有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方法上也沒有意識到對孩子行為的影響,采取家長說了算或粗暴的簡單方法,使孩子與其情緒對立。孩子的行為有時是無意識的、衝動型的,犯了錯誤,往往看到了結果才感到後悔。這時的孩子需要幫他分析、指導、指點迷津,“說了算”“粗暴”的方法隻能適得其反。而且管教方法也會影響孩子的交往,在處理與同伴發生矛盾時的態度上可看出,正確的引導能使孩子認識到錯誤行為發生的根源,從根本上去改正,特別是家長的寬容能影響孩子處理好同伴間的矛盾,能諒解對方,適可而止。而家長表現出的煩惱、抑鬱、訓斥、粗暴既影響了孩子活潑個性的成長發展,也會反映在孩子身上“不講道理、蠻橫、攻擊”行為增加,產生明顯的好鬥心理,這不能不說與家長心境不好、專製管教孩子有關。當同學間產生矛盾時,家長態度的不一,產生的教育效果明顯不一樣。

(二)家庭人際關係

和諧的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但是當前卻從很多側麵或正麵可以看到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出現問題。和諧的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在家庭教育中顯得更為珍貴。

天津市12355青少年綜合服務平台的一項調查顯示,影響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麵:親子關係問題,大都表現為父母與子女溝通困難,孩子與父母產生對抗情緒或行為;中小學生厭學問題;網絡、遊戲成癮問題;青春期交友問題。相關統計顯示,近70%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涉及親子關係。厭學、網絡成癮等問題,有些也是從親子關係問題衍生而來的。雖然這來源於天津市的調查,但是這就是社會的縮影,該調查在全國都具有代表性。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談到夫妻對子女身教時說:“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隻有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教育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的人,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所有這些對兒童教育有很大意義。父母(夫妻)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辦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誠實、自信、向上、進步,或是口是心非、言行相悖。或者說孩子的長處或缺點,首先來自於父母,這就是所謂的“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夫妻對孩子的教育重在身教,夫妻在孩子眼前樹立良好的、言行一致的榜樣,孩子也會按父母嚴格要求去做。倘若沒有這一條,家庭教育也就成了空談。

因此,每個家庭、每對夫妻不光要考慮怎樣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自己身體力行地去做、去實施。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夫妻關係是否和諧也同樣被孩子感受到,並把相應的交往模式帶到自己對外的行為交往模式中去。

(三)家庭教育態度

有人曾在10所幼兒園對不同年齡階段的350名幼兒進行了“你比較喜歡爸爸還是媽媽,為什麼”的調查:

媽媽好,媽媽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還打得很痛。媽媽說買支槍給我玩,爸爸說不給,我討厭他!我喜歡媽媽,因為她很聽我的話,我叫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我不喜歡爸爸,因為我叫他買變形金剛給我,他不買。媽媽好。爸爸打我時,媽媽幫我對付爸爸。

從這個調查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這種紅白臉的教育屢見不鮮。即父親與母親在教育孩子時,常常扮演兩個截然相反的臉譜:一個演紅臉,采用打、罵、訓的態度和方式;另一個則唱白臉,采用哄、逗、護的方式。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一方麵是父母雙方故意為之,希望給孩子一個有人疼、又有人教的環境,另一方麵是在潛意識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殊不知,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要求不一致,會導致不良後果。

1.影響孩子是非觀念的形成

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臉譜,對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評判,采取不同的態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聽誰的,幹脆就用無所謂的態度對待自己做的錯事。這很不利於孩子是非觀念的形成。

2.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全麵發展

如果父母在家教中分工,一懲一縱,一嚴一鬆,很容易使孩子在家裏隻怕一個人,隻聽一個人的話,使孩子把父母分成誰好誰壞,喜歡溺愛、袒護自己的一方,而遠離嚴格要求的另一方。母愛如海,父愛如山,父愛和母愛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全麵發展。

3.影響教育的時效和效果

孩子犯錯誤時,需要父母立即進行相應的教育,告訴他們錯在哪裏,為什麼會錯,以後如何改正。適時的教育不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會心服口服。如果在孩子出現過錯時,唱白臉的包容袒護、不管不問或管不了,等到唱紅臉的回來再舊話重提,其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4.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紅白臉教育讓孩子學會鑽空子,誰能答應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誰,甚至因為逃避責罰或迎合表揚而隱瞞過失、編謊說謊。有調查表明,在有心理問題的兒童中,父母采用態度不一致的方式進行教育的比例為17.3%,明顯高於正常兒童家長所采取該教育方式的比例9.24%。

對一個家庭來說,孩子所受到教育應該說都來自一個合力,即父母的整體效應,雙方取長補短形成的最佳合力。需要的不是嚴父慈母,也不是嚴母慈父,而是每個家庭成員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態度一致,需要嚴的時候嚴得起來,需要慈的時候能真正慈,有嚴有慈,集嚴慈於一身。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給孩子最有利的成長環境。

(四)家庭教育內容

我們從中美兩國的教育內容來看其對青少年心理素質形成的影響。

1.中國家庭教育內容的側重點

家庭教育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傳承性,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傳統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代家庭教育產生影響。《曾國藩家書》是了解我國傳統家庭教育內容的一部重要文獻。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曆史上家書數量保存下來最多的。這些家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等,共10大類。可見,傳統中國家庭教育在內容上非常豐富。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在上述各類教育中,曾國藩強調對子女進行修身(勤勞、儉樸、自立、有恒等)、讀書與學問等方麵的教育。曾國藩克己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並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致的擁戴;他的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堪稱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可以說,曾國藩實現了儒家所謂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他對子女的教育要求也是如此。

“立功、立德、立言”之人生目標服務的傳統家庭教育內容對我國當代家庭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方麵,在當代社會,“立功”的主要途徑還是學習文化知識,最終考上大學,因此家庭教育強調文化知識教育,但這種文化知識教育帶有較強的功利性;另一方麵,大多數家庭也注重對孩子進行“修身”品格教育。具體表現如下:

(1)功利性的文化知識教育方麵,家庭教育成為學校“知識本位”教育的延伸。很多中國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學校放學了,但自己遠未到下課的時候,回家便是回到了另外一個課堂,父母便是自己的“私塾”嚴師。的確,除了學校以外,我國的家庭教育儼然是進行知識教育的另一個重要陣地。中國的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文化知識教育方麵可謂煞費苦心:想方設法為孩子創造舒適、安靜的學習環境,特別是考試前夕,隻要孩子坐在書桌前,全家人都會將自己活動的聲音降至最低;餐桌上,經常會有家長精心準備的益智健腦、增強記憶力的食物;出去逛街,家長最喜歡帶孩子去的地方是書店;除了學校的上課時間,家長還不惜重金為孩子聘請家庭教師或者送孩子參加各類補習班。此外,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也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注重功利性文化知識教育的還有一表現是,如果孩子文化知識方麵較為薄弱,那麼,家長則為孩子選擇某方麵的技能(如樂器演奏、舞蹈、繪畫等)加以訓練。讓孩子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班,使之能具有某一方麵的特長,已成為我國家庭教育的一種風氣,目前全國各地培訓市場的火爆是最好的證明。本文之所以將這類培訓也歸入家庭文化知識教育內容的範疇中,是因為絕大多數家長並不看重藝術本身對孩子的陶冶作用,而是將其作為孩子升學加分的一個有利條件。可以說,這是我國家庭教育重視功利性的知識教育的一種變體和延伸。

(2)品格教育方麵,主要表現為對孩子愛心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當前家庭品格教育之所以注重上述兩方麵的內容,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出於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反思。20世紀80年代初,在計劃生育政策的指導下,我國家庭中出現了大批獨生子女。1984年底,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對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後出生的獨生子女進行了統計,當時,我國的獨生子女已達3500萬,在所有有育齡夫婦的家庭中,獨生子女家庭占21.2%。獨生子女與提倡“多子多福”的傳統家庭結構形成了巨大反差,在大多數家長看來,唯一的一個孩子顯得特別珍貴,“溺愛”成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十分突出的問題,獨生子女在品格上的一些缺點也漸漸凸現出來,比如,自私冷漠、缺乏愛心、任性妄為等。

近年來,獨生子女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該如何進行獨生子女教育成為很多教育者的研究課題。與此同時,家長也積極地從自身著手,改進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注重對孩子品格的培養。在愛心培養方麵,著重於教導孩子愛家人和愛他人,主要表現在對孩子孝心的培養以及教育孩子要積極地關心、幫助家庭以外需要幫助的人。在行為習慣方麵,主要是教育孩子懂得謙讓、講禮貌以及遵守社會公德等。

2.美國家庭教育內容的側重點

美國家庭在家庭教育內容的選擇上主要側重以下兩個方麵:

(1)社會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養。

美國人有這樣一個信念:成功靠努力爭取,而不是靠繼承。美國人崇尚個人奮鬥,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獲得成功。因此,在美國,對孩子進行社會實踐和生存能力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要讓孩子更好地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獨立生存,需要培養孩子三方麵的能立:自立的能力;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學會理財。因此,美國家長對孩子的社會實踐教育和生存教育主要集中在這三個方麵。

①自立能力培養。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美國孩子是爬大的,這種說法並不為過。在美國,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上前扶起孩子,而隻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有大人過來扶,就隻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頭破血流。美國孩子很小就與父母分開睡,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一開始,孩子肯定會因害怕和不習慣而大哭大鬧,但家長會狠下心來置之不理,以此來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美國的孩子利用課餘時間在校外打零工的現象十分普遍,他們的零花錢大部分來源於這種自力更生的勞動所得,他們視經常向父母伸手要錢為恥。孩子上學靠貸款,工作賺錢後慢慢還債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並不意味著父母不愛孩子,也不是因為父母供不起,而是一種自立能力的鍛煉方式。在美國,送報紙是很多孩子賺取零花錢的一個途徑,每天清晨四五點鍾起床,把報紙事先一份份地分好,然後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地送,寒冬臘月也不例外。有時,父母看了心疼,會開著汽車送孩子沿街送報。其實,孩子送報賺回的錢還不夠汽油費,但家長認為,培養自立的精神更重要,隻有這樣,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美國人把勞動看做自立的手段,勞動致富的觀念根深蒂固。20世紀20年代股票交易造就了不少暴發戶,人們不憑誠實的勞動而靠投機也能發財。這種現實對勞動致富的觀念產生了很大的衝擊,使之較之前淡薄了許多。然而,在美國文化深層之處,傳統觀念仍被許多美國人所重視,尤其是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