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行為療法的理論與方法(3)(1 / 3)

行為治療的方法技術雖然各種各樣,但對每一個治療方案大體都遵循一個一般的模式,按照馬丁和皮爾的說法,一項治療至少應該包括行為評估、行為治療和隨訪三個階段。有的文獻列舉了更細的劃分,但也可歸入這個三階段模式。下麵我們根據這一模式對行為治療過程作一些介紹。

一 、行為評估

行為評估又叫行為功能分析或行為分析,是收集、測量和記錄有關不適應行為的信息,了解該行為的發生條件或維持條件的過程,即了解來訪者非適應性行為或疾病產生的原因。行為評估主要有三個作用:描述問題行為;選擇治療策略和評價治療效果。在製定一項行為治療方案前,首先,我們得先知道我們要改變、塑造什麼行為,要知道這個行為何以產生和維持,才能有的放矢地改變那些製約該行為的條件;其次,我們可以從行為療法的各種技術中選擇最適合、最有效的方法,來改變製約問題行為的條件;最後,隻有記錄了治療開始的行為情況才能在治療中和治療後進行療效評估,看治療是否取得了進展。

在對一具體個案進行行為評估時,對所要做的工作可以合理地分為兩步:第一步,是鑒別出問題行為;第二步,是對問題進行分析。

行為治療者不喜歡用臨床診斷的分類體係來談論某來訪者患的是什麼病,而寧願說他有什麼不適應行為。艾森克曾把不適應行為分作兩大類:一是行為不足,如不與他人交往,不能完成作業;二是行為過多,如經常發脾氣、貪食。然而,由於文化相對性,要確定一個行為是不足還是過多,往往因來訪者的生活環境不同,而無法找到一個不變的標準。因此,要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為不適應行為,隻有聯係以下幾種情況考慮:①與來訪者生活環境中的社會常規進行比較;②聯係來訪者的整個生活情況,看這個行為是否對他的生活造成損害;③來訪者自己是否因這一行為而苦惱;④周圍的人有什麼評價。因此,鑒別問題行為實際上是一個廣泛收集有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初步診斷過程。

在初步鑒別出問題行為後,再進行行為功能分析。行為功能分析一般按照一個“A—B—C”模式進行,即分別考察行為的“前導事件”(A,antecedent events)、“結果行為”(B,resultant behavior)和“行為後效”(C,consequence)

(一)前導事件

顧名思義,前導事件是一個行為反應發生之前個體經曆的事件。按照刺激—反應原理,前導事件是一個先行刺激,並與隨後的行為反應有直接關係。這種關係雖然不一定總是因果功能關係,但往往具有因果功能關係的特點。例如,有時候前導事件實際上隻是一種信號刺激,後麵的行為是一種應答性條件反應。信號刺激和條件反應之間的聯係是一種沒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聯係,所以它並非因果關係。但對於一位來訪者來說,信號刺激和條件反應之間的聯係又的確具有某種前因後果聯係的特點。因此,了解來訪者不適應行為發生的環境、情景對於理解這一不適應行為以及設計矯正策略是至關重要的。

要鑒別出真正與後續行為有直接關係的前導事件,有時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每一次行為發生時的情景事件是極其豐富、複雜的,其中有真正的前導因素,也混有大量不相幹的因素。要分離出真正的因素,需要對多次行為發生的情景進行比較,隻有那種在每次行為發生時都出現的因素才可能是真正的前導事件。換句話說,如果來訪者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出現同一不適應行為,那麼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中,那種共同的或相似的情景、事件、氣氛才是前導事件的真正因素。

(二)結果行為

結果行為是指所分析的行為的具體表現,是來訪者實際的言語、行動反應,即他說(或不說)什麼和做(或不做)什麼,以及如何說和做。分析結果行為時常出的毛病是不能將這種行為具體化。來訪者常常隻報告一些籠統的感受,比如“我覺得非常苦惱”、“氣極了”等。行為分析要求把這些籠統的概念還原成具體可觀察的言語和行動。比如,針對“氣極了”,要了解:有什麼樣的生理反應,如肌肉緊張、氣促、心跳等;有什麼樣的動作反應,如坐或立、攻擊動作、咬牙切齒等;有什麼樣的言語反應,如罵人等。有時候,為了具體了解這些反應細節,谘詢者會要求來訪者把反應示範表演出來。

除了行為本身之外,還要了解這種行為的出現率(頻率)、持續時間、強度和廣泛性等特點。比如,一個學生的逃學行為,要記錄每周逃學多少次(出現率)、每次平均幾個小時(持續時間)、是上數學課逃學還是上語文課逃學(廣泛性)。如果是打人行為,則可能要了解每周發生幾次(出現率)、傷害對方到什麼程度(強度)或平均每次攻擊多長時間(持續時間)、是打比自己力量弱的孩子還是任何別的對象(廣泛性)。

在做行為評估時,谘詢者設計了各種記錄表來記錄各項評估量,而且還使用一些不同的記錄方式。例如,有連續記錄、間隔記錄(在一段給定時間內,間隔一段時間,如10分鍾記錄一次)、時間取樣記錄(如在一天內,每小時觀察1分鍾並記錄一分鍾內目標行為的出現次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