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療法使用於治療酒癖、煙癖、藥癖、性變態、強迫觀念、兒童不良習慣和行為矯治等。通過對患者的對抗性條件訓練,使其形成一種新的條件行為,以此消除患者的不良行為。
厭惡療法的形式有以下三種。
(一)電擊等致痛厭惡療法
使用電擊對患者實施厭惡刺激的技術。十分簡單方便,也易於控製產生厭惡反應的時間和程度。對患者施加的電擊強度要能引起足夠的疼痛,但應該是患者能夠忍受的。根據患者的治療進展情況,要隨時調節電擊強度。既可在治療室由治療者實施電擊厭惡刺激,也可在家中由患者自己實施電擊厭惡刺激。
(二)藥物厭惡療法
惡心、嘔吐會使人感到難受和痛苦。把使用嘔吐的藥物與患者的不良行為聯係起來,當患者欲出現或正出現不良行為時服用嘔吐的藥物,使其產生難受和痛苦的感覺,從厭惡嘔吐轉變為克服自己的不良行為。例如,使用催吐劑作為厭惡刺激治療酗酒有較顯著的效果。
(三)想象厭惡療法
由谘詢者口頭描述某些厭惡情境(或反應)與患者想象中的刺激聯係在一起。使患者意識到,如果出現不良行為,那麼與之相隨的就可能出現自己不情願出現的問題或難以接受的後果。患者在想象中建立一種對不良行為的厭惡刺激。
厭惡療法的原理也是抗條件作用。即設法使一個要消除的行為(這一行為受到某種愉快反應的強化)與一種厭惡反應建立聯係,從而使行為人放棄或回避問題行為。
訓練中:
刺激——問題行為——愉快反應——趨近行為
(酒)(飲酒)(快感)(酗酒)
厭惡刺激——厭惡反應——回避行為
(吐根堿)(嘔吐) (戒酒)
訓練後:
刺激——厭惡反應——回避行為
(酒)(作嘔吐)(戒酒)
厭惡療法原理示意框圖(戒酒訓練)在這一戒酒治療中,先給酗酒者服用一種催吐劑——吐根堿,在藥物即將生效前拿來酒並讓他喝。這樣,患者飲酒後的反應就不再是通常飲酒後的快感,而是惡心、嘔吐這種令人厭惡的反應。如此反複訓練後,患者就會在酒的刺激(看到、聽到、嗅到)與惡心反應之間建立條件聯係,從而回避酗酒行為。
一種用厭惡療法原理戒煙的程序是,讓戒煙者一支接一支地快速吸煙直到惡心,這樣香煙的味道最終就與惡心反應建立聯係。這一程序稱作快速吸煙治療法,單獨使用時隻有短期療效,但如果結合其他行為治療計劃使用則效果較好。引起厭惡反應的刺激通常有電擊、化學藥物等。另一種程序是不使用顯現的物理化學刺激,而運用想象厭惡刺激來代替,這種方法叫“內隱敏感訓練”。
使用厭惡療法時應注意:
(1)療法會給患者帶來非常不愉快的體驗,谘詢者在決定采用此法以前,務必向患者解釋清楚,在征得患者的同意後,方可進行治療。
(2)使用厭惡療法的同時,應努力幫助患者建立辨別性條件反應。例如,對同性戀者使用厭惡療法,谘詢者應將呈現的厭惡刺激限製在患者的同性間性行為表現的範圍內;同時讓患者形成對正常的異性間性活動的愉快反應。隻有這樣才能在消除非適應性行為的同時,建立適應性行為。
五、強化療法
強化療法又稱操作條件反射療法,它是指係統地應用強化手段去增進某些適應性行為,以減弱或消除某些不適應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這種方法是建立在操作學習理論的基礎之上的。
(一)行為塑造技術
行為塑造是通過強化手段,塑造人的行為,使之逐步接近某種適應性行為模式的強化治療技術。在行為塑造過程中,多采用正強化的手段,即一旦所需的行為出現,就立即給予強化。這是行為療法中最常用的技術之一。
(二)漸隱技術
漸隱技術就是通過利用線索改變非適應性行為,建立新的適應性行為的方法。漸隱技術先利用明顯線索,幫助形成正確的反應,然後逐漸消退這些線索,使它們達到與自然環境相同的水平,再讓行為者利用這些自然線索,做出正確的反應。例如,一個初學鋼琴的人在琴鍵上寫上1,2,3,4,…阿拉伯數字,以幫助他擊鍵正確。在練習過程中,由於手指不斷敲擊琴鍵,鍵上的數字便會慢慢褪去。盡管線索已隱去,但由於學習者已在練習中熟悉了琴鍵的位置,數字也就不再需要了,即線索隱去了,但行為卻仍保留著。
(三)提示技術
提示技術也是一種通過利用線索改變非適應性行為,建立新的適應性行為的方法。它是用提示的方法將來訪者的注意導向那些將要被學習的任務及其要求上,以利於學習。如母親在塑造孩子穿衣服的行為時,張開衣服,等待孩子,讓孩子轉身,把胳膊伸入袖子,這種輔助就是一種提示。如果母親希望孩子今天穿上某件特定的衣服,也可以采取這種提示,對孩子說:“我把你的衣服放到床邊上了,你把它穿上。”她這樣做,要比口頭說會更可能達到目的。
(四)正強化技術
正強化技術又稱陽性強化法,它是一種采用獎勵的辦法,訓練和建立某種良好行為的治療技術。具有獎賞效用的強化物稱之為正強化物,如食物、金錢、性活動、地位、讚揚和同情等。在行為的形成上,正強化技術的效用是非常明顯的。例如,當一個孩子想得到他希望得到的東西時,便又哭又叫。這是因為在他過去的經曆中,哭叫使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東西。如果做母親的試圖改變這種習慣,便可對孩子說:“如果你又哭又叫,你決不會得到這東西;如果你想得到它,就請安安靜靜地說‘請把這個東西給我’,好嗎?”如果這種新的行為受到讚賞,就增加了在以後的情景中,孩子表現出這種新行為的可能性;對新的行為給予持久的讚賞,而不再縱容舊行為,那麼孩子的新行為就會取代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