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消退技術
消退技術是指停止對某種行為的強化,從而使該行為逐漸消失的一種行為治療技術。消退療法的理論假設是:任何行為的產生都是強化的結果,強化能產生一種新的行為反應,不強化就會消退一種已經產生了的舊行為。而注意就是一種強化,許多不良行為是由於受到了注意而加強的。因此,要消除該行為,隻要在該行為出現時不再給予注意,就能使之漸趨削弱以致消失。例如,小孩借哭鬧的方式引起大人注意,若大人對此不予理會,孩子哭得沒意思了,即會停止此行為。
六、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體現了行為療法一種傾向上的轉變。傳統療法是谘詢者唱主角,當事人是被動的、依賴的。而在自我管理這一治療模式裏,當事人在行為改變的各個環節扮演積極、主動的角色,他自己對改變負責任。這是一種當事人參與治療的模式。實踐表明,自我管理治療有一些優點。這些優點包括:①它提高了當事人的行為動機水平;②直接在生活情景中改變行為;③對一些不易在治療室裏觀察和處理的行為進行矯正,尤其是一些在每天生活中都要出現多次的行為。例如,貪吃零食、亂扔東西、穢語習慣等,用自我管理方法可能最為有效。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多次進行行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製,遺憾的是,我們的自我控製經常無效。我們老在對自己說:“我不應該抽煙”,“我不應該嗜酒”,“我應該把自學時間延長一小時”,但卻抽煙不止,貪杯如常,把應該延長的那一小時用在無所事事上,然後再使勁責罵自己是一個不長進、意誌薄弱的人。從行為主義觀點看,把這些行為欠缺歸罪為意誌薄弱,不解決任何問題,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使意誌堅強起來。行為主義認為自我控製無效的真正原因在於行為的即時後效與延遲後效之間的矛盾。
馬丁和皮爾指出了這一矛盾的四種情況:①輕微的即時強化與嚴重的延遲懲罰相對立。抽煙的即時後效是享受感,延遲後效是呼吸係統的不適,甚至有肺癌的危險。雖然延遲後果比即時後果的分量重得多,但即時後果對行為的影響要比延遲後果強烈。②輕微的即時強化與更重的延遲強化相對立。一個人可以掙一個錢花一個錢,享受每一次小小的強化;也可以把錢攢起來,買房子和買汽車,享受更有價值然而卻是數年之後的強化。對於常有進項然而存折上數目不見增加的人來說,多半是輕微的即時享受戰勝了長遠的高級享受。③即時懲罰與延遲強化相對立。每天延長一小時學習時間可能是難受的(枯燥感、疲勞感),然而優秀的成績卻可能導致將來的好處(更好地工作,更高的薪水)。④輕微的即時懲罰與更嚴厲的延遲懲罰相對立。這常是人們推延當做之事的原因。你畏懼疼痛而不去治蟲牙,雖然拖延下去後果更嚴重——可能要拔掉這顆牙,然而還是即時後果占了上風。從這四種情況來看,人們自我控製失敗乃是由於追求長遠目標的意願不敵直接後果對行為的影響,行為的自我管理的關鍵就在於改變這種情況。
威廉斯和洛恩(Williams &; Long,1979)提出了一個自我管理行為模型。該模型是眾多自我管理模型之一,它把自我管理技術分成五個操作步驟,即選擇目標、監測靶行為、改變環境因素、獲取有效結果和鞏固收獲。
步驟1:選擇目標
A、一次確定一個靶結果目標。*
B、目標應該:
① 重要;
② 可測量;
③ 能夠達到;
④ 積極。
C、靶結果目標的陳述應該包括:
① 所希望的表現(或消失)水平;
② 預定達到目標的日期。步驟2:監測靶行為
A、選擇適當的靶過程目標。*
B、在實施行為改變策略前先對靶行為進行基線評估。*
C、開始記錄與過程目標有關的行為數據。
①行為發生後即時記錄;
②使用紙筆、腕計數器、跑表等工具記錄行為;
③記錄行為的頻數、持續時間或行為產品數。步驟3:改變環境因素
繼續記錄靶行為。
A、一開始要避免肯定會產生不希望的行為的情境。
B、改造情境,以便:
① 使你易於覺察自己正在做什麼;
② 限製會誘發“壞”行為的刺激;
③ 使所希望的行為易於出現;
④ 確定與失調行為不相容的那些替代行為。步驟4:獲取有效結果
繼續記錄靶行為;繼續維持環境的改變。
A、區分行為結果,確定它是具有強化性質還是懲罰性質。
B、組織強化匹配,*以使:
① 適宜行為及時得到強化;
② 容易取得強化標準;
③ 其他人會支持達到行為目標;
④ 對通往過程目標的行為製定一個漸進的強化時間表;
⑤ 強化物既包括外部強化物也包括內部強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