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行為療法的理論與方法(6)(1 / 3)

⑥ 強化物有足夠的價值或力量使之有效;

⑦ 按一個程序計劃進行強化,以產生最大的激勵作用——短期、中期和長期的;

⑧ 堅持用圖表形式精確地、係統地記錄行為;

⑨ 可以以書麵形式製訂一項行為合同。C、如強化匹配不能產生希望的行為變化,可使用厭惡性的後果改變行為。

① 承諾並寫下該承諾:當不按規定行事時處罰自己(或許與一位支持者簽訂合同,同意放棄某樣對自己已有實際價值的東西);

② 用物理手段誘發痛苦;

③ 刺激饜妖法。*步驟5:鞏固收獲

繼續記錄靶行為,繼續維持環境因素的改變,維持自然結果。

A、評價。

建立一個有效的評估一反饋係統,以保證可以對自我管理進行調整、重新定義:或改變方向,以達到和維持靶結果目標。

B、維持自然結果。

① 逐步撤銷自我記錄活動;

② 在自然環境中保持最多的改變;

③ 維持自然的強化匹配;

④ 逐步撤銷人工強化匹配;

⑤ 謀求社會支持;

⑥ 應用自我管理方法於其他方麵。

術語解釋:①靶結果目標,即對一項行為計劃的目標的陳述,要確切指明計劃的結果。②靶過程目標,即對計劃實施過程中所需要反應(這些反映有助於靶結果目標的實現)的陳述。例如,每天減少若幹千卡熱量攝入對減肥這一靶結果目標而言即是一過程目標。③基線評估,即幹預措施實施前對行為現狀的評估。④強化匹配,即指定和管製強化物或懲罰物,使之與行為反應產生所需要的聯係。⑤刺激饜妖法,即持續重複一種強化活動直到該活動不再產生強化作用或產生厭惡感。例如,一支接一支抽煙直到看到香煙或聞到煙味就感到厭惡。

按照上述步驟,當事人在谘詢師的協助下製訂一個詳細的行為計劃。自我管理的成敗關鍵在於管理計劃能否堅持不懈地實施。既然行為者以前經常屈服於行為的即時後效而損害長遠利益,很難保證在執行計劃過程中不出現類似情況。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自我管理常結合運用“行為合同”策略。行為合同策略要求當事人與一位或幾位支持者簽訂一項合同,合同中明確載明各方的義務和責任、執行方式等。例如,當事人應該做什麼,完成情況的衡量標準,其他人應該做什麼,獎勵和懲罰的手段、方式和管理辦法。

七、 適應症

行為療法的共同特點有以下四種:

(1)治療隻能針對當前來訪者有關的問題而進行,至於揭示問題的曆史根源、自知力或領悟,通常認為是無關緊要的。

(2)治療以特殊的行為為目標,這種行為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內在的。那些要改變的行為常被看作是心理症狀的表現。

(3)治療的技術通常都是從實驗中發展而來,即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4)對於每個來訪者,谘詢者根據其問題和本人的有關情況,采用適當的行為治療技術。

行為療法的實施,首先應通過選擇明確認定想更改、祛除或養成的行為,如社交恐怖和廣場恐怖和焦慮症等,然後就其治療目標的行為性質,選擇一套可描述的事先擬定的治療策略與方法進行治療。行為治療不關心所謂“潛意識”或“內在精神的症結”,也不管病情發生的動態和因果關係,而是把著眼點放在當前可觀察的非適應性行為上。行為療法相信隻要“行為”改變,所謂“態度”及“情感”也就會相應改變。與其他流派的治療方法相比,行為療法對治療過程關心得較少,他們更關心設立特定的治療目標。而特定的治療目標又是谘詢者通過對來訪者的行為的觀察,對其行為進行功能分析後,幫助來訪者製定的。因此,治療目標一經確定,新的以條件反射為前提的學習過程就可以開始進行了。

行為療法從一開始就植根於實驗的發現之中,它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於行為主義的學習原理,即經典性條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學習原理。其適應症主要為:

(1)神經症,首先是恐怖症,其次是強迫症和焦慮症等;

(2)其他獲得性適應不良性習慣,包括職業性肌肉痙攣、抽動症、口吃、拔毛、拔指甲、咬手指(甲)、遺尿症和暴露發作等;

(3)藥物依賴,包括嗜食性肥胖症、神經性厭食、煙酒依賴及毒品成癮等;

(4)陽痿、早泄、陰道痙攣與性樂缺乏、手淫等;

(5)人格障礙的適應不良性行為,包括戀物癖、窺陰癖、露陰癖、異裝癖和同性戀等;

(6)考試綜合征、學習障礙、電視迷綜合征、電子遊藝綜合征和辦公室心理壓迫綜合征等;

(7)心身疾病,如高血壓、心律不齊和慢性便秘等;

(8)精神分裂症等病人的獲得性適應不良行為;

(9)精神發育不全的行為問題。

常見的行為治療療法及其適應症:

(1)係統脫敏療法,適合治療社交恐怖症、廣場恐怖症和考試焦慮等;

(2)衝擊療法,適合治療恐怖症、強迫症等;

(3)厭惡療法,適合治療酒精依賴、海洛因依賴、同性戀、窺陰癖、露陰癖、戀物癖和強迫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