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人本主義心理療法(3)(1 / 3)

以人為中心療法倡導非指導性的治療。也就是說,在心理治療中,谘詢者的最重要工作是創造一個幫助來訪者了解其自身的氣氛和環境,而不是向來訪者指手畫腳、發號施令。非指導性的治療重視個體心理上的獨立性和保持完整的心理狀態的權利。而指導性的治療重視社會的規範,認為有能力的人應該對能力較差的人進行指導。不同的治療觀對治療的結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指導性的治療者更傾向於對來訪者的問題進行工作,一旦症狀消除或問題得到解決,治療就算是成功了。非指導性的治療著眼點在來訪者而不是來訪者的問題,一旦來訪者對自己與現實的關係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後,他就能夠選擇適應環境的方法。由於來訪者領悟力的提高和經驗的增長,他將更有能力去應付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以人為中心治療即是非指導性的治療,這種治療的著眼點是促進來訪者的成長,幫助來訪者進行自我探索,促進其自我概念向著更接近自我的經驗、體驗的方向發展。

具體地說,以人為中心療法的主要技術有三種:真誠、積極關注和同感。(一)真誠

1.真誠的含義

真誠(genuineness)是羅傑斯強調的一種品質。羅傑斯也以“真實”、“一致性”來表示這一品質。真誠是指谘詢師在谘詢關係中“做真實的自己”,不特意取悅對方,不因自我防禦而掩飾、修改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不文飾、回避自己的失誤或短處。羅傑斯曾這樣論及真誠:在(谘詢)關係中,治療者愈是她自己,愈是不戴專業麵具或個人麵具,當事人就愈有可能發生建設性的改變和成長。真誠意味著谘詢者對當時、當地流過自己心頭的情感和態度保持開放。“透明的”一語較切合真誠的韻致——谘詢者對當事人保持透明,當事人在谘詢關係中對他(她)能夠看得真切,能體會到谘詢者是毫無保留的。對谘詢者來說,他(她)意識中的東西應該是可以被知覺的,可以進入谘詢關係的,可以——如果合適的話——交流的。因此,可以說,在他(她)感受的實質內容裏,這一感受在他(她)意識中的表現或他(她)傳達給當事人的東西之間,是切合的或者說是一致的(Rogers,1977)。

真誠的作用或意義可能主要有兩點:第一,真誠能導致信任和喜愛。這一點和日常人際關係中的情形是一樣的,你以坦誠的態度對待人,會讓對方感到你是可以信任,可以交心的。因為你先把自己“交”給了對方,他能摸到你的思想脈絡和情感,能感到你對他沒有戒心,便會以信任的態度對待你,並覺得你可親可“近”。第二,谘詢者的真誠具有榜樣作用。一方麵,你的真誠使當事人的任何企圖掩飾、隱藏和回避的反應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人們似乎都接受這樣一條處事的原則——人以誠待我,我亦以誠待人。另一方麵,你的真誠又鼓勵他更開放坦率地對待自己和對待你,他希望像你那樣坦坦蕩蕩地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比時刻提防這、琢磨那,要輕鬆自如得多。

關於如何表達真誠的問題,伊根曾根據前人的意見,綜合提出了一些建議(Eagan,1990),主要包括:第一,走出角色,谘詢者利用“谘詢師”這個角色來避免個人的卷入,這其實是一種防衛反應;第二,多一點自發性(spontaneity),少一點瞻前顧後;第三,不設防(避免防禦反應);第四,表裏一致;第五,分享自我,願意自我揭示。總的來說,這五點是非常有價值的,值得我們反複體味。但對自發性這一條反應要正確、恰當地去看待。如果把自發性理解為聽任自己的衝動,對自己的即時感受不加任何節製,都要表達出來,這是不當的。羅傑斯在論及表達對當事人的負麵感受時指出,隻有當這些負麵感受持續出現,或者這些感受妨礙了谘詢者在谘詢過程中跟當事人一起前行的能力時,才需要表達出來(Rogers,1989)。另外,對當事人的負麵感受及其表達還跟積極關注有關係,有的負麵感受其實表明谘詢師在積極關注上有問題。舉例說,“你這人悟性真差!”“你這種行為實在叫人厭惡!”“你如此自私,怎麼能指望別人喜歡上你呢?”諸如此類的表達,盡管可能是谘詢者當時真情實感的反映,卻也是不能積極關注的表現。

在表達真誠的態度中有一類特殊的情況,即有時候當事人直接或間接地表達出對谘詢者的不滿、不讚成或責怪,谘詢者該怎樣處理?顯然,谘詢者的自我防禦傾向在這時候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自我防禦傾向強的谘詢者往往會把這種責怪知覺為對自己權威、能力和麵子的挑戰,而傾向做出解釋、辯白,或直接攻擊當事人,這就談不上真誠了。體會他(她)的心情,理解他(她)為什麼會這麼說。在反應上,要正麵表達出你已知覺到他(她)的不滿,並把你的同感理解反映出來。請看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