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人本主義心理療法(4)(1 / 3)

同感(empathy)又稱為同感理解(empathical understanding)。這個詞的中文翻譯沒有一個與之完全對應的文詞。在中國,對empathy有好幾種譯法,如“共情”、“同理心”、“同感”、“同情”、“移情”等。現在使用香港中文大學林孟平教授的譯法,稱為“同感”。“同感”一詞,最早由德國美學家費舍(R.Vischer)作為一個美學概念提出來,其德語原文為Einfuhlung,指人在審美活動中無意識地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傾注在對象上麵,從而使對象具有了情感和美的色彩。早期的德國心理學家曾使用Einfuhlung這個概念,後來鐵欽納(E.B.Titchener)將這一概念帶入美國心理學,並英譯作“empathy”,中國美學界將Einfuhlung譯作“移情”。值得指出的是,在心理學中將empathy譯為“移情”顯然不妥,因為人們已接受把弗洛伊德理論中的transference譯作“移情”,再把empathy也譯為“移情”會造成混淆。在心理谘詢中使用empathy概念開始於羅傑斯,但自從羅傑斯用其概括谘詢者交流中的一種活動特點後,empathy的含義已發生了一些變化。

按照羅傑斯的看法,同感就是谘詢者體認當事人內部世界的態度和能力:“感受當事人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樣,但又絕未失去‘好像’這一品質——這就是同感。……感受當事人的憤怒、害怕或煩亂,就好像那是你的憤怒、害怕和煩亂一樣,然而並無你自己的憤怒、害怕和煩亂卷入其中,這就是我們想要描述的情形。”(Rogers,1989)用我們的話說,同感就是谘詢師設身處地地去體會當事人的內心感受,達到對當事人內心世界的心領神會。同感包含著“換位”的意思,是谘詢師用當事人的心情去感受,用當事人的眼睛看世界。有兩個中文詞,“設身處地”和“感同身受”,兩者和在一起,就很好地表達了同感的要義。

杜亞士和卡庫夫對同感理解有一個很好的形容。他們說,當我們對當事人的意願和需要,對當事人的成功和失敗……了解得非常真切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一種狀態,一種跟當事人聲氣相通的狀態。就好像讀一本小說時,我們進入小說主人公的世界,跟他“活在一起”(Truax &; Carkhuff,1967)。在同感理解之中,我們也是跟當事人“活在一起”的,我們進入當事人的內部參考係,用當事人的眼光、角度、心情來生活,從而能夠體驗到不斷流過當事人心頭的感受、情緒和想法。比如,對於當事人生活中的某個人,我們不再是從一個谘詢者的角度,較為“客觀的”去看那個人,而是以當事人的眼光看那個人,看到的是那個人在當事人心目中的樣子,威嚴的,驕橫的,令人害怕的……在同感狀態中,我們有時真的有跟當事人“同一化的感覺,就像某首歌寫的: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然後,把我們感受到當事人的感受再傳達給當事人,這就是同感”。

同感與真誠、積極關注有密切的關係。嚴格地說,這三者並不是完全獨立的,是可以分開的。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互為條件或者互為手段。從態度來說,三者的基礎首先是真誠。隻有當谘詢者的關懷和積極關注是發自內心的,他的同感表達才能夠被當事人如實地感知為積極關注和理解,而不會被感知為虛偽。所以,羅傑斯在談到這些核心谘詢條件時,總是首先強調谘詢者的真誠一致。真誠首先支持的是積極關注或尊重,而尊重或積極關注又是同感理解的基礎。谘詢者要做到準確的同感理解,需要他真正對當事人“感興趣”,對當事人這個“人”做到關切,把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對於自己有著個人意義的人,而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服務對象,這樣才有可能真正進入當事人的世界,跟當事人同一化。但反過來看,真誠和積極關注又依賴著同感理解。當我們處在同感狀態中的時候,我們進入了一種“半忘我”的境界,這時候我們那些習慣了的防禦會暫時離開我們,我們就比較容易做到真誠。而當我們進入當事人的世界,對當事人了解得真切的時候,我們就會油然地對這個人產生同感、溫情、尊重的感覺,而不是矯揉造作,更不會以日常習慣了的評價性態度跟當事人相處,一邊交談一邊在心裏說著“煩人”、“真沒用”、“怎麼這麼笨”等。

2.同感理解的水平

同感可以有不同的深度,其反應可以有不同的水平。

伊根曾把同感分成兩種類型(Egan,1990):第一種是初級同感(primary empathy),它主要運用傾聽技巧,重在對對方內心體驗和想法的了解並反饋這種了解。第二種是高級準確的同感(advanced accurate empathy),運用這種類型的同感時,谘詢師顯得積極一些,它不僅使用傾聽技巧,而且常結合使用一些影響性技巧,如自我揭示、解釋等。兩種同感的區別主要在於:前一種同感較容易為當事人接受,因為它跟當事人意識到的內心活動是一致的;後一種往往是說出了當事人“心中所有,意識中所無”的東西。那些東西是當事人疏忽了的,更可能是無意識地要回避的東西。當事人往往會有頓悟、震撼的感覺。高級同感反應有較強的影響力,但出錯的幾率也較高。一旦出錯,對谘詢關係就可能造成負麵影響。以下舉例說明這兩種同感反應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