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他不願意跟我好了,這都是我不好。現在我才知道,我既不溫柔又不漂亮。我算是完了,沒指望了……
谘詢師A:憑什麼你認為自己既不溫柔又不漂亮呢?
分析:撇開當事人的主要感受,把談話方向引向另一主題。在卡庫夫的量表上相當於水平一。
谘詢師B:你說你現在知道自己既不溫柔又不漂亮?
分析:除了有前一反應同樣的毛病外,這一反應還含有這樣一種反饋,即谘詢者承認她既不溫柔又不漂亮。在卡庫夫的量表上相當於水平一。
谘詢師C:他不再跟你好了,你認為這是你的過錯,是因為你沒有魅力。
分析:基本上轉述了當事人的事實內容,但谘詢者沒有體認她的感受。在卡庫夫的量表上相當於水平二。
谘詢師D:你的意思是他甩了你,這使你非常傷心,並且使你突然覺得自己原來毫無魅力,你因此感到悲觀、絕望。
分析:相當於卡夫庫量表上的水平四。不僅正確反映了情感和內容,而且隱隱道出了情感和內容之間的聯係。情感描述比來訪者更確切。“他甩了你”這一新的表述,如果被當事人接受,則有助於深化當事人的認識;如果不接受,則此反應會打折扣。總之,這一新的表述是一個風險因素。
(四)具體性
前麵討論的三種谘詢技術是以人為中心理論倡導並得到許多獨立研究支持的“關係要件”。可以發現,它們跟谘詢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的關係。至於“具體性”和以下將要介紹的“即時性”,則與谘詢者的個人特點關係不甚密切,而是更多地反映良好的谘詢關係的特質。所以,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對谘詢關係和谘詢效率有影響的因素,以便學習如何把握這些技術的要領。
具體性(concreteness)是針對每一位當事人的實情,對會談中出現的一般的共同體驗和感受(如抑鬱、焦慮等)進行定義,從而使谘詢雙方正確、清晰地理解所討論的內容。
谘詢會談如果缺乏具體性,會變得毫無效率。極端的情況下,會談會給人一種始終沒有著力點、落不到實處的感受,雙方在一種似乎了解所說的內容,而其實是在存在諸多不一致、不確切的狀態下互動,結果除了越來越混亂外,什麼進展也沒有。這種情形很像京劇“三岔口”裏的那場打戲,兩個人在黑夜中“互動”(打鬥),多數時候是在猜測對方的位置,並按自己的猜測行動,兩人真正“觸及”對方的時候很少。
因此,谘詢互動的具體性有其重要性。具體性對於谘詢者的意義是很明確的,它有助於谘詢者準確地理解當事人:他遇到了什麼問題,他的感受如何,並借以了解當事人的思維和感受方式。對於當事人,具體性的作用較為複雜。在谘詢中可以發現,許多當事人剛到會談室時是這樣一種心態:他煩亂、痛苦,他模模糊糊地覺得自己有一肚子不幸的事,有一大堆叫人難受的感覺,可他對那到底是哪些事、是什麼感受卻說不清道不明。而且,正是這種說不清道不明又加重了他的困惑感,盡管他自己往往不曾意識到這一點。具體性的會談是他得以理清自己的觀念、事實、感受、態度和欲望,在此基礎上,很可能引發他對自己的問題產生新的領悟,至少也能消除這種模糊不清狀態本身造成的煩惱。
造成當事人缺乏具體性可能與人的思維具有概括化、類化的特點有關。我們在把握現實時傾向於省去細節、過程,把感性經驗變成較概括地概念形式,放入記憶。最後,我們在提取記憶內容時往往隻能提出一個概念。而情感的記憶有不同特點,情感以體驗性的特點進入記憶,它的強度可能改變,其體驗的具體性卻較少改變。情感的種類相對較少,但生活過程中的同類感受會產生“累計效應”。其結果就會造成情感反應很強,但與之相聯係的事實卻不足的情況。在谘詢中常能觀察到有的當事人痛苦萬分,卻談不出多少具體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