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模型的變通與發展中國道家認知療法是基於中國道家哲學的處世養生之道,並參考現代心理治療的方法學而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國內張亞林於1995年仿效艾利斯在理情行為療法(REBT)中的ABCDE模型提出了中國道家認知療法“ABCDE技術”。其中A為應激源的探索,患者陳述生活經曆、遭遇的生活事件,或創傷、精神痛苦與軀體不適。B是價值觀的測查,即對人生、名譽、權利、地位、財富、愛情、健康等的評價與個人追求。C是心理應付方式測查,即患者應付生活事件所采用的方法,成功的經驗,特別是失敗的教訓。D是道家處世養生方法的導入,使用的8項原則、32個字訣:“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克剛;返璞歸真,順其自然。”E是療效評估,對比治療前後各項量表評分的變化以及生化檢測指標的變化。ABCDE技術操作程序為:①鬆靜術放鬆;②柔動術配合道家處事養生口訣;③每周可進行病情分析會;④寫保健心得。ABCDE技術分5次完成,每次60~90分鍾,每周可安排1~2次。ABC三步在前2次治療中完成,D是關鍵步驟,需要安排2次,第5次用於評估療效和強化療效。如果治療需要,D、E可反複多次使用。本治療適用於部分神經症患者和急性與遷延性應激障礙患者,以及某些人格障礙與特殊個性的人,但同時要注意到過度修煉與過分超脫的消極後果,即由於長期改變意識狀態,進入慢性催眠狀態,可能出現“走火入魔”。因此,本治療強調無神論者參加,限製修煉時間,立足於心身健康,從轉變認知開始,在意識清晰狀態下,通過生活實踐,潛移默化,逐步改變情感。
第四 理情行為療法案例
本節是一位心理谘詢專家谘詢的案例。通過對一例女性同性戀來訪者的谘詢案例研究,結合谘詢過程,運用理情行為療法對來訪者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與發展過程進行了解釋和分析。同時,節選的部分谘詢過程說明了理情行為療法相關理論和技術的使用和谘詢效果評估的有關問題。最後,結合該案例總結了作者對理情行為療法的應用體會。
一 、案例背景
阿蘭,一位26歲女性,某公司的秘書。她一共在我的谘詢中心做過6次個別谘詢和15次團體谘詢。阿蘭出生在大西北,十幾歲時,隨父母舉家遷到北京。19歲時,她曾因學業中的困難感到焦慮、抑鬱,並在她所在的大學谘詢中心做過幾個月的心理谘詢,但療效不佳。大學三年級後阿蘭退學了,開始做一些秘書工作。到我這裏接受谘詢時,她正在一邊工作一邊參加自學考試。
由於阿蘭相貌非常出眾,早在中學和整個大學期間就有眾多的追求者,並且她曾與一個男同學同居過幾個月。她說,盡管和男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興,但是好像在性與情感方麵並不是特別地滿足。此外,她還抱怨:在學校裏遇到困難或感到心煩時,男友對她並不關心,也不願意為他們的分歧做任何努力。當她因同樣的原因,在痛苦和淚水中與最後兩個男朋友分手後,她最終感到跟男人在一起就像跟石頭在一起一樣,得不到情感交流和溝通。
大學二年級暑假時,阿蘭參加了學校旅遊協會組織的一個“女生夏令營”,發現與女性朋友在一起時要比與男性朋友在一起高興得多,能讓她體驗到更多性和情感的滿足,而且她的確與一個女同學建立了性關係。盡管這個關係因為她又去“調戲”別的女性隻維持了幾個星期,但是她開始明確地意識到:她的情感與性欲更多地與女性聯係在一起。去年,她和一個叫阿紫的女護士確立了比較穩定的性關係,並且不久前她向父母公開了這件事。父母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嚴厲禁止她們的這種交往。由於阿蘭仍我行我素,父母感到非常丟人,一氣之下告訴她:絕不允許阿紫進家門。阿蘭從原來的掌上明珠一下變成了眼中釘,並且給她的生活也帶來了許多現實困難,因為她目前的工資很低,所以要靠父母的資助補貼生活和完成學業。
阿蘭到谘詢中心來的主要原因是:她時常為公開同性戀後的結果和擔心能否完成學業而感到焦慮、沮喪。她對谘詢也抱著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麵,她擔心谘詢師會像她父母一樣認為她變態;另一方麵,她又希望谘詢師能夠幫助她,解決她的困難,從困境中把她拖出來。谘詢中,在消除了她上麵的顧慮後,阿蘭列出了她希望通過谘詢能夠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