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理解掌握心理谘詢的整個過程及各種谘詢技能,並且能夠很好地運用在實踐環節中。
[內容提要]
心理谘詢包括建立關係、確定目標、製定方案、實施谘詢和評估效果等基本內容,谘詢者采用何種理論技術將視具體情況而定。首先,建立良好的谘訪關係是心理谘詢的核心內容,正確的谘詢態度則是建立谘訪關係的基礎;其次,根據來訪者心理問題的程度及性質,與其共同協商有效的谘詢目標,並製定可行的方案;最後,做好谘詢評估與整理。整個谘詢的過程都需要谘詢者熟練掌握相關技能,才能把握好谘詢的節奏。
第一 心理谘詢的過程
一、對谘詢過程的認識
(一)改變的途徑——反應釜
可以把整個谘詢改變比喻為一個反應釜中發生的複雜反應過程。在這個“谘詢反應釜”中,人們投進了全部谘詢要素:谘詢者的理論立場、人格、態度、策略和技術,來訪者的經驗、認知和情感、行為、人格,等等。這些要素的反應過程如何,它們是怎樣最終得到一個反應生成物——來訪者的改變?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使我們能更好地把握谘詢過程的本質。
在心理谘詢與治療科學發展的現階段,現有研究尚不能確切地告訴我們,在谘詢過程的每一個時刻,反應釜中發生的每件事的詳情。但是,對一些主要變量的相互作用情形,現在許多谘詢者已有一些一致或近似的看法。根據海倫和希爾(Helen and Hill,1984)的綜述,當代研究者對谘詢過程本質的見解傾向於兩種模型,即“相互作用模型”和“單向影響模型”。
從兩種模型可看出,研究者對各種要素的影響方式存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相互作用模型認為,每一要素都對其他要素發生影響,同時又受其他要素的影響。而單向影響模型則認為,各要素是相對獨立地影響來訪者的。
我們對影響過程的看法更接近於相互作用模型。在這個模型中,關係要素居於核心地位。在我們看來,谘詢者可以采用一般策略(如行為矯正)和特殊技術(如自我管理)來影響來訪者,但任何策略和技術都是在一定的谘訪關係氣氛下施與的,關係的性質必然會影響技術的選擇和指導的方式,而且也會影響來訪者是否容易接受它們的影響,是否發生實際的治療效用。
在這種把谘訪關係看作各種要素的媒介和載體的思想指導下,我們就在具體的谘詢進程中特別強調谘訪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尤其是在前期,從開始接觸到探索問題再到探討治療目標這些階段中,始終把谘訪關係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同時,我們也強調靈活性。如果谘詢者的各個變量和來訪者的各個變量是相互影響的,便無法按一個固定僵死的程式去行事,必須隨時根據事跡互動情況調整我們的反應。
(二)谘詢過程的特點
心理谘詢過程有如下特點:雙向性、多端性、社會性、漸進性和反複性。隻有把握這些特點,才能駕馭心理谘詢活動的基本規律,更好地組織心理谘詢過程及其環節。
1.雙向性
在心理谘詢過程中,谘詢者起著主導作用,谘詢對象(求詢者)是心理谘詢過程中的主體。谘詢者與谘詢對象相互影響、相互配合,使谘詢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以圓滿的結局來完成,即為心理谘詢的“雙向性”。
因此,在心理谘詢過程中,一方麵,谘詢對象必須認真聽取谘詢者的意見,積極配合谘詢者的幫助與教育;另一方麵,谘詢者也必須洞察谘詢對象的心理變化,並根據其反應調節自己的幫助與教育,調動谘詢對象的積極性。
2.多端性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麵貌主要由四方麵組成:知(認知)、情(情感)、意(意誌)和行(行為)。一個人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也主要是這四個方麵發生了偏差。
在人的心理結構中,這四方麵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體:認知愈深刻,情感就愈有理性,意誌就愈堅定,行為就愈自覺。一般說來,認知是起點,行為是歸宿,情意是中介。認知是行動的先導,隻有知道了怎樣行動和為什麼要這樣行動,才有可能自覺地產生相應的行為。因此,心理谘詢過程應在轉變谘詢對象的認知方麵下工夫,做到“曉之以理”。行為是歸宿,知是心理結構的核心,隻有知而去行的“知”才是“真知”,知而不行,等於不知。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谘詢對象的心理問題,就要“導之以行”,對其行為習慣或行為方式提出相應的要求和進行必要的訓練。情意是中介,隻有積極的情感與意誌,才能使認知順利轉化為行為。
由於社會生活實踐不同,每個人心理結構中這四方麵的因素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其發展的不平衡就產生了某個方麵的薄弱環節。因此,在心理谘詢過程中,必須根據谘詢對象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需要、最迫切的方麵作為谘詢工作的開端和突破口,從“曉之以理”著手,幫助其弄清事理,認識危害;從“動之以情”入手,用愛的情感溝通雙方的心靈,解除心理防衛的屏障,並調整其情感;從“煉之以意”著手,使其樹立信心,堅定決心,培養恒心,善始善終配合谘詢過程;從“導之以行”入手,讓其從事與原有心理障礙相頡頏的健康心理活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是心理谘詢過程的“多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