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心理谘詢的技能(2)(1 / 3)

第一,“who” 他是誰?希波克拉底說過:了解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病比了解一個人生了什麼樣的病更為重要。為此,谘詢者要盡可能詳細了解來訪者,如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健康狀況等。尤其是要掌握求助者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內向還是外向、樂觀還是消極、平和還是易怒、進取還是退縮、自製還是衝動等及其表現程度。因為不同的性格與發生心理問題的種類、原因、過程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等有關,也影響到谘詢師所采取的谘詢策略。

第二,“what” 發生了什麼事?要了解事情發生的細節。

第三,“when” 什麼時候發生的?要知道事情發生的時間,是過去的某個時間還是現在,以前是否也發生過,次數與程度如何?

第四,“where” 在哪裏發生的,發生的地點與環境是什麼樣?

第五,“why” 為什麼會發生,原因是什麼,表層原因是什麼,深層原因是什麼?

第六,“which” 與哪些人有關,父母家人,朋友戀人,還是同事領導?他們與來訪者的關係又如何呢?

第七,“how” 事情是如何發展的?當事情發生後,來訪者是如何認知的,情緒、行為如何反應,有無外界的支持和幫助?到目前事情是如何變化的?

(二)常見問題及處理原則

1.誰來確定目標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雙方共同參與,谘詢者起主導作用。

對於誰來確定目標存在著不同的處理傾向。例如,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者有時根本不與來訪者討論目標,目標完全存於治療者心中;以人為中心療法則有點偏於另一極端,淡化具體目標,會談進程以來訪者為主導。在我們看來,由於明確目標有縮短治療期限、激發來訪者積極性的作用,所以,公開討論目標並吸收來訪者的意見更可取一些。

2.來訪者的期望與目標

在目標討論中,來訪者的期望是個要慎重對待的問題。處理得好,期望會成為改變的助力;處理不好,則可能失去這一寶貴的力量,甚至可能產生阻力。處理的原則是:設法激起或維持期望,並把期望轉化成目標或把期望塑造得與目標一致。

有些來訪者主要是由於感受到痛苦而來求助的,他們對谘詢能給自己什麼,通過谘詢自己想達到什麼,隻有模糊的概念。當你詢問他(她)“想得到什麼幫助”時,你可能會碰上以下一些反應:

“……”(沉默,說明他或她沒想過這個問題)

“我就想找個能理解我的人說說……”

“我說不太明白,我希望你能幫助我。”

“太多了,一下子說不清楚。”

以上這些反應都說明來訪者缺乏明確具體的期望。但這並不說明來訪者對谘詢不抱希望,他(她)內心裏仍然強烈地指望谘詢能給自己幫助。

對於這類情況,自然需要谘詢者主動誘導。有些心理谘詢專家總結的經驗是,從情緒感受入手,漸近具體期望和目標。一般來說,來訪者都有真切的痛苦感受,任何來訪者都希望能解除痛苦和煩惱,從這一點切入會立刻產生共鳴。從情緒目標引發出去,逐漸涉及認知的和行為的目標,這樣討論比較自然、順暢。

另一類情況是:其一,來訪者有較明確的期望,但其期望與一般谘詢目標不一致。例如,該不該離婚,該不該報複某個傷害過他的人,應當報考哪個專業,等等。這都是生活選擇問題,不能作為谘詢的直接目標。其二,來訪者的目標期望與谘詢者的目標不一致。例如,谘詢者是根據來訪者的情況、問題、谘詢理論、改變手段等綜合考慮來設想目標的,來訪者是根據感受和主觀需要來提出期望的,因而常有不一致。不一致的具體情形千差萬別,難以一概而論。其解決辦法可參考以下幾點:①重新考察谘詢者自己的設想;②分析來訪者的想法是否合理可行;③吸收來訪者的目標作為輔助的或過程型的目標;④澄清和解釋谘詢者設想的目標。

3.留有回旋餘地

我們要求目標要盡量具體,但具體不等於不留餘地。讓目標留有一定彈性,有回旋餘地,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做法。

在許多時候,來訪者的問題涉及麵較廣,擬設立的終極目標有多個。在一次會談中,就對所有目標進行詳盡具體的討論不大可能,而且即使勉強討論,也沒有好處。因為目標太多可能會使來訪者感到有壓力(這一點下麵再談),並且有可能把雙方的思路都弄亂。這時,谘詢者可以把終極目標的各個方麵作一個大致的描述,然後側重討論第一優先的目標。其他目標允許放到第一優先的目標後,待第一優先的目標實際取得進展並準備轉入下一目標時再討論。

另外,結束目標討論時不要把話說得太肯定、太絕對。例如,“照我們討論的情況看,我對達到目標比較有信心。你的感覺呢?……”說得太絕對的後果是,當實際改變的確遇到困難,或者谘詢者中途發覺需要調整目標時,會造成來訪者受挫、失望的感覺。

4.目標焦慮問題

羅傑斯注意到過高的谘詢目標有可能誘發對目標的焦慮。這是一種矛盾的情緒反應:既想達到目標,又深深地懷疑自己能否達到目標。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為防止這種問題,對過程性目標應詳細討論。因為過程性目標的連續會導向終極目標的實現,而過程性目標是“跳一跳,夠得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