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情緒是一種恐懼,處在弱勢的丈夫無法帶動夫妻關係,意味著丈夫的失敗,20年來處於心理弱勢是丈夫最大的焦慮源,而焦慮發作的問題卻成了夫妻溝通的一個契機,丈夫可以借此帶動妻子,也算是婚姻關係的進展。解決丈夫焦慮發作的問題就變成了通過心理谘詢來調整夫妻關係。當發展出一種有效的溝通,夫妻不再對抗而彼此支持的時候,丈夫才能成長為有責任感的丈夫,妻子才能成為體貼的妻子,再也不會有焦慮的心理問題了。
2.為什麼悲傷總是找上門:情緒的循環
追求快樂、保持樂觀是人們的普遍心態,但是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讓人感覺不快、苦惱的消極情緒也是人的正常情緒反應,有時候人們刻意抗拒消極情緒反而會造成更多不快的體驗。心理學家認為健康的人應該是情感、情緒體驗豐富的人,而且心理學家發現消極情緒並不是隻給人造成負麵的作用,比如悲傷,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心理力量,一個人充分表達悲傷以後會感覺到輕鬆和富有勇氣;比如憤怒,有時候激起抑鬱者的憤怒可以幫助其擺脫抑鬱的感覺。
悲傷情緒是一種喪失後的情緒反應,在經受困難的時候,比如關係破裂、重大喪失等,人們就會在體內產生出一股悲傷的情緒,悲傷的情緒釋放出來以後是一種強大力量,使我們恢複心理平衡。無論是哪種情緒,如果積鬱起來不能釋放,都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尤其是消極的情緒,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回避表達消極情緒,所以常常得不到及時地釋放,造成了消極情緒的循環。
蘇青青是一個容易傷感的人,她發現自己特別容易被傷心的事情所影響,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她覺得自己總是碰上傷心的事情,朋友們看來沒什麼的小事,自己也會感覺到非常悲傷。她說,自己並不是悲觀的人,不知道為什麼總會悲傷,有時候看書看到感人的情節就會感動得流淚,有時候一感動心裏就會覺得很悲傷,而且會特別傷心。她也奇怪為什麼不是傷心事也會勾起自己內心的悲傷感覺呢?
通常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被觸動的情緒一定與以前的經曆和類似的情緒體驗沒有得到充分地宣泄及處理有關。所以,通常要找到以前因為什麼事情體驗到悲傷,才能知道感覺悲傷的真正誘發原因。蘇青青從小父母離異,由奶奶一手帶大,由於父母離婚以後很少來照看蘇青青,所以從小蘇青青感覺到孤單和被拋棄。奶奶承擔起撫養蘇青青的任務,兩人相依為命。奶奶教育蘇青青要有誌氣,要有勇氣麵對困難。蘇青青在成長中不僅形成了積極開朗、勇敢堅強的個性,還從小埋下了孤獨、不被人愛的陰影,她骨子裏不相信自己被人接納。兩年前她在外地出差時奶奶去世了,等出差回來才得到消息,卻隻能看到奶奶的墳塚。蘇青青當時感覺悲憤交加,她怨恨家人為什麼沒有早些通知她奶奶去世,一股強烈的被拋棄感和孤獨感把她包圍了,此時她隻能告訴自己要堅強麵對。
沒有得到疏解的悲傷和憤怒被壓抑在內心裏,這種消極的情緒不會自己消失,它總會找機會表達。壓抑情緒的結果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變成生理反應或者身心疾病,比如皮膚病、心血管病、關節炎症、癌症等;另一種是引起心理障礙或者被某種情景觸動而不能控製的情緒大爆發。蘇青青不斷產生的悲傷,就是壓抑情緒的結果。所以,心理谘詢師的治療就是陪伴蘇青青回到被父母拋棄和奶奶去世的體驗裏,幫助她充分宣泄各種負麵的情緒,並舉行一個儀式,和這些情緒對話,接受它們是自己過去生活中的一段經曆,然後跟它們告別。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幫助人們宣泄和疏導情緒,人們的心理問題中也有很多是因為壓抑了太多的情緒,所以健康心理學提出,人們要經常找機會傾訴煩惱、表達情緒,減少壓抑。生活中人們習慣於回避消極的情緒,而正確的態度是要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學會隨時找機會宣泄情緒壓力。
3.我的幸福感在哪裏:不肯幸福的咒語
人們對幸福普遍的誤區是,認為金錢、車子、房子、體麵的工作是幸福的保證,但實際上是大多數人獲得大量金錢、大房子、豪華車、體麵的工作等之後,一點兒也不比沒有這些東西時更幸福,甚至因此而痛苦。心理學告訴我們,這些僅僅是得到幸福的方式和工具而已,它們並不是幸福的結果。獲得幸福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什麼會讓自己獲得滿足和幸福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