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從日常生活中洞悉這股神奇的力量(1 / 2)

倒黴的事情總是接二連三

男朋友另覓新歡;

最信任的鬧鍾居然沒有響;

擠城鐵時被高跟鞋踩了幾腳,還被踩到同一個地方;

到了辦公室又被領導“痛罵”了一頓;

中午叫了外賣,兩個小時後才送到;

……

我這一天是怎麼了?

這樣的情況你遇到過嗎?不走運時,什麼壞事、鬧心的事都會接踵而至,在運氣欠佳的這些時日,人的情緒也會一直處於低迷狀態。對此,心理學上有個解釋—證實偏見。

證實偏見,是指人們隻喜歡找出與自己的想法相吻合的狀況或資料,貶低或者忽視與此相反的事物的心理。因此,發生“倒黴事情”的時候,人們總想著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不好的事情,使自己持續關注並記住消極的事件,而這種消極的心理會使自己處於悲觀的情緒中難以自拔。

既然“證實偏見”這種心理讓我們總是關注和記住某一類事情,那我們何不關注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呢?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不妨多想些高興的事情,比如聽幾首歡快的音樂等,相信幸運不久就會到來。

相比“能力”,更應該誇獎“付出的努力”

有研究表明:誇獎孩子時,如果說的是“聰明”、“機靈”、“腦瓜靈活”等一類的話,孩子會把他們所取得的成績歸功於“頭腦聰明”、“機靈”;而一旦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孩子往往會認為這是他們能力不夠造成的。

場景一:“能力”得到表揚的孩子

“小明的腦子非常好使,是個聰明的孩子,這次又考了年級第一。”

小明由此產生了對學習的看法:有聰明的頭腦才能學好。

一旦小明遇到挫折,失敗時,他就會產生一種消極的看法:我太笨了,這種題我根本算不出來。

場景二:“付出的努力”得到表揚的孩子

“小強學習非常努力,這次又取得了好成績。”

小強由此產生了對學習的看法:隻要努力,成績就會好。

一旦小強遇到挫折,失敗時,他會想:我還是不夠努力,以後要認真學習了。

對被誇獎的人而言,誇獎“付出的努力”比誇獎“能力”更有積極的影響。有規律地誇獎孩子“付出的努力”,把孩子所取得的成績歸功於他們“付出的努力”,那麼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也會把原因歸咎於“付出的努力”還不夠,從而培養了孩子懂得付出與努力的良好品質。

“努力”比“能力”更重要!不管你是一位家長,還是一位領導,在誇獎孩子或員工時,應多誇獎他們“付出的努力”,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

原因很簡單:隻有一個和尚時,為了生存,他必須自己解決吃水問題,就算再苦再累,也沒有逃避的可能性;當有兩個和尚、三個和尚時,人的“惰性”便有了可乘之機,他們之中誰都不想多出一點力氣,多盡一點責任,於是就開始互相推諉,其結果可想而知。同樣的道理,當某個人全權負責一項任務時,他沒有絲毫推脫責任的餘地,隻能全力以赴,因此往往能及時甚至提前完成任務;當由二個人或一個團隊負責一項任務時,這項任務往往不能圓滿地完成。

在心理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社會惰化,社會惰化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沒有單幹時多,個人的能力與效率也出現明顯下降的現象,也叫社會幹擾、社會致弱、社會逍遙、社會懈怠。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正是這種社會心理現象的具體形象化。

社會惰化,不僅會削弱整個團隊的力量,還可能會使這個團隊土崩瓦解。所以在組織團隊活動,下達團隊任務時,一定要給每個成員明確分工。

失眠的心理學療法

1隻羊,2隻羊,3隻羊……2050隻羊……

因為失眠,你是否有過寄希望於數羊,結果數到快天亮還無法入睡的經曆呢?

失眠困擾著很多人,那麼有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法呢?中醫告訴我們,每晚搓腳心可以幫助睡眠;養生學家告訴我們,經常喝桂圓蓮子湯可以告別失眠……治療失眠的方法不一而足,但失眠這個老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心理學是一門很神奇的學問,如果你感興趣,不妨看看心理學中治療失眠的方法。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利用“經典性條件反射”來治療失眠的方法。所謂“經典性條件反射”,是指原本不能引起某種反應的中性刺激與能引起某種反應的無條件刺激之間建立一定的聯係以後,僅靠中性刺激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