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按照說明書提示將AED電極片貼到傷病員裸露的胸部進行除顫。貼好電極片後施救者注意保持不與傷病員身體接觸。
3.啟動AED的心律分析鍵,經分析後確認需要除顫,AED即發出充電信號,自動充電完畢後,按動除顫放電鍵,完成第一次除顫。
4.完成第一次除顫後,應繼續進行心肺複蘇。
提示
心髒驟停主要是因心室顫動引起,想要挽救生命,就要及時進行心髒除顫,除顫越早,救活的可能性就越大。
6 氣道阻塞急救法
氣道阻塞急救常采用20世紀70年代中期興起的“海氏急救法”,通過給傷病員膈肌以突然向上的壓力,使兩肺下部受壓,驅使殘留肺部的氣流進入氣管,逐出堵在氣管的異物,使氣道暢通。
應對技巧
1.自救腹部衝擊法:彎腰,頭部前傾,低頭張口,一手握空心拳,拳眼頂住腹部正中線臍上二橫指處,另一手緊握住此拳,雙手同時向內、向上衝擊5次;重複操作若幹次,直至異物排出。
還可以將上腹部壓在任何堅硬物麵上,如桌邊、椅背、欄杆等處,連續向內、向上衝擊5次;重複操作若幹次,直至異物排出。
2.互救立位腹部衝擊法:適用於意識清醒的異物阻塞氣道的傷病員。
(1)首先詢問傷病員:“是否有異物阻塞?”“是否需要幫助?”
(2)施救者站在傷病員的背後,令其彎腰,頭部前傾。
傷病員低頭張口,以便異物排出。施救者以雙臂環繞其腰,一手握空心拳,拳眼頂住其腹部正中線臍上二橫指處;另一手緊握此拳快速有力向上、向內衝擊5次。
提示
引起氣道阻塞的原因有:飲食不慎,如在進食過程中說話、哭笑、劇烈活動等;大量飲酒,導致咽部肌肉麻痹,吞咽失靈;昏迷傷病員舌根後墜,致胃內容物反流至咽部。
3.互救仰臥位胸部衝擊法:對於意識不清醒的妊娠晚期或肥胖的傷病員,可采用仰臥位胸部衝擊法。將傷病員置於仰臥位,頭部偏向一側。施救者騎跨在傷病員髖部兩側,一手掌根平放於胸骨下1/2處(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另一隻手直接放到第一隻手的手背上,兩手重疊。兩手合力向內、向上衝擊5次;重複操作若幹次,直至異物排出,取出異物。檢查心搏和呼吸,對心搏呼吸驟停的傷病員,應立即進行心肺複蘇。
4.嬰兒背部叩擊法:將嬰兒呈仰臥位騎跨在施救者的前臂上,使之頭低腳高,一手掌將嬰兒的後頸部固定,使嬰兒頭部輕度後仰,固定嬰兒雙側下頜角,暢通氣道。將嬰兒翻轉成俯臥位,使其頭低於軀幹,同時用手握住雙下頜以托住頭,並將前臂放到自己的大腿上。用另一隻手的掌根叩擊嬰兒兩肩胛骨之間5次。
5.嬰兒胸部衝擊法:將嬰兒呈俯臥位平躺在施救者的前臂上,使之頭低腳高,一手掌將嬰兒的前頸部固定,翻轉成仰臥位,並將前臂放到自己的大腿上,頭部向下,施救者用手支撐嬰兒的頭部及頸部,用另一隻手的中指和食指,向下衝擊嬰兒的胸骨下部(與嬰兒胸外心髒按壓位置相同)5次。
如單一方法不能解除阻塞,則應背部叩擊法與胸部衝擊法交替進行。
專家提示
1.氣道不完全阻塞時,可見傷病員劇烈咳嗽,張口吸氣時聽到異物衝擊性的高啼聲,麵色青紫、發紺,傷病員常不自主地以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呈“V”字形緊貼於頸前喉部,痛苦麵容,欲言但發不出聲。
2.氣道完全阻塞時,傷病員不能說話,不能咳嗽,不能呼吸,麵色灰暗、青紫,失去知覺,昏倒在地,嚴重者窒息、呼吸驟停。
7 止血方法
人體血量大約占體重的8%,如體重為50千克,則體內約有4000毫升的血液。若急性出血時,血液流失超過全身血量的1/4~1/3,就有生命危險。
應對技巧
1.手指壓迫止血法:指用手指、手掌或拳頭壓迫傷口近心端的動脈,將動脈壓向深部的骨骼上,阻斷血液流通,達到臨時止血目的的方法。指壓止血法適用於中等或較大的動脈出血,多用於頭、頸部及四肢的動脈出血。
(1)頭頂部出血:一側頭部出血,可用食指或拇指壓迫同側耳屏前部下頜關節處的顳淺動脈。
(2)顏麵部出血:一側顏麵部出血,可用食指或拇指壓迫同側下頜骨下緣、下頜角前方約3厘米凹陷處的麵動脈。
(3)頭頸部出血:用拇指或另外四指壓迫同側氣管外側與胸鎖乳頭肌前緣中點之間的頸動脈。嚴禁同時壓迫兩側頸動脈。
(4)肩腋部出血:用拇指壓迫同側鎖骨上窩中部的鎖骨下動脈。
(5)前臂與上臂出血:用拇指或另外四指壓迫上臂內側肱二頭肌與肱骨之間的肱動脈。
(6)手部出血:用兩手拇指分別壓迫手腕橫紋稍上處內外側尺、橈動脈。
提示
急性創傷性大量出血是傷後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時進行止血,對挽救傷病員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專家提示
根據出血的血管種類,出血可分為動脈出血、靜脈出血、毛細血管出血三種。動脈出血血色鮮紅,出血呈噴射狀,危險性大。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流較緩慢,呈持續性。毛細血管出血血色鮮紅,血從傷口滲出,常可自動凝固而止血,危險性較小。
(7)下肢出血:大腿及其以下部位出血,可用雙手拇指壓迫大腿根部腹股溝中點稍下方的股動脈。互救時,可用一手手掌壓迫,另一手手掌壓在其上。
(8)小腿出血:小腿及其以下部位出血,自救時先在膕窩處摸到膕動脈的搏動,然後用大拇指向膕窩深部壓迫。
(9)足部出血:用兩手食指或拇指壓迫足背中部近腳踝處足背動脈和足跟內側與內踝之間的脛後動脈。
2.加壓包紮止血法:先將無菌敷料覆蓋在傷口上,再用繃帶或三角巾以適當壓力包紮,其鬆緊度以能達到止血目的為宜。必要時可將手掌放在敷料上均勻加壓。加壓包紮止血法適用於小動脈,中、小靜脈或毛細血管出血。
3.屈肢加墊止血法:肘、膝關節遠端肢體受傷出血時,先確定局部有無骨關節損傷,再根據情況選用止血法。在肘、膝關節處墊以棉墊卷或繃帶卷,再將肘關節或膝關節屈曲,借襯墊物壓住動脈,並用繃帶或三角巾將肢體固定於屈曲位。此方法雖然能止血,但可能壓迫血管、神經等組織,如傷肢合並有骨關節損傷時則可能加重損傷,且不便於傷病員搬運,故盡量不用。屈肢加墊止血時,應注意肢體遠端血液循環,每隔40~50分鍾,緩慢鬆開3~5分鍾,以防止機體壞死。
4.填塞止血法:用無菌敷料填入傷口內,外加大塊敷料加壓包紮。一般隻用於大腿根、腋窩、肩部等難以用一般加壓包紮止血的較大出血情況。
專家提示
因為止血帶的潛在不良反應及很難正確使用,所以,隻有在直接壓迫無效或無法直接壓迫並掌握止血帶的正確使用方法時才使用止血帶止血。使用止血帶的注意事項如下:
1.上止血帶部位要準確,應紮在傷口的近心端,並應盡量靠近傷口。前臂和小腿不適用紮止血帶,因前臂和小腿分別由尺骨、橈骨和脛骨、腓骨組成,動脈常走行於其兩骨之間,所以止血效果差。上臂紮止血帶時,應紮在上臂的上1/3處,不可紮在下1/3處,以防損傷橈神經。下肢紮在大腿的中上部。
2.使用止血帶壓力要適當,以剛達到遠端動脈搏動消失,能止血為度。
3.止血帶下加襯墊,切忌用繩索或鐵絲直接加壓。
4.應有明顯標記,記錄使用止血帶時間並迅速轉送傷病員。
5.每隔45~50分鍾要鬆開止血帶3~5分鍾,以防止機體壞死。
8 傷口包紮
包紮是現場對開放性傷口的臨時處置,用於防止傷口出血、保護傷口免受再次汙染、固定敷料和夾板的位置等治療性措施。
應對技巧
一、繃帶包紮法
繃帶包紮是最常用的急救技術。
1.環形包紮法:適用於繃帶包紮開始與結束時,包紮頸、腕、胸、腹等粗細相對均勻部位的小傷口,是繃帶包紮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將繃帶做環形的重疊纏繞,下周將上周繃帶完全遮蓋,最後用膠布將帶尾固定或將帶尾中間剪開分成兩頭,打結固定。
2.螺旋包紮法:適用於包紮直徑基本相同的部位,如上臂、手指、軀幹、大腿等。先環形纏繞數周,然後稍微傾斜螺旋向上纏繞,每周遮蓋上一周的1/3~1/2。
3.“8”字形包紮法:適用於直徑不一致的部位或屈曲的關節如肩、腕、膝等部位,應用範圍較廣。
在傷處上下,將繃帶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重複做“8”字形旋轉纏繞,每周遮蓋上周的1/3~1/2。
小貼士
常用的繃帶有紗布繃帶和棉布繃帶,一般長度為500厘米,寬度有5厘米、7厘米、10厘米等。根據包紮部位不同,可以選用不同規格的繃帶。
提示
包紮傷口時,動作要迅速、敏捷、謹慎,不要碰撞和汙染傷口,以免引起疼痛、出血或汙染。
4.回返包紮法:適用於頭部或斷肢(截肢)殘端的包紮。以頭部為例:先圍繞頭部做1.5周環形包紮,位置盡量靠下(前麵在眉上,後麵在枕骨下),然後自中間開始,交替向左右移行,每次重疊應大於1/2以防止滑脫,最後以環形包紮法固定。
二、三角巾包紮法
三角巾製作簡單,應用方便,用法容易掌握,包紮部位廣,還可折成條帶、燕尾巾或連成雙燕尾巾使用。
1.頭麵部包紮:
(1)頭頂帽式包紮法:將三角巾的底邊向上反折約3厘米,其正中部放於傷病員的前額,與眉平齊,頂角拉向頭後,三角巾的兩底角經兩耳上方,拉向枕後交叉,並壓住頂角,再繞回前額齊眉打結。一手按住頭頂,另一手將頂角拉緊,並將頂角折疊後掖入頭後部交叉處。
(2)風帽式包紮法:將三角巾頂角和底邊中央各打一結,即成風帽狀,將頂角結放於額前,底邊結放在後腦勺下方,包住頭部,兩角往麵部拉緊,向外反折包繞下頜,然後拉到枕後打結即成。
2.肩部包紮:
(1)單肩包紮:三角巾折疊成燕尾式,燕尾巾夾角約90°。大片在後壓住小片放到傷側肩上,燕尾巾夾角對準傷側頸部,燕尾底邊兩角繞上臂上部打結,拉緊兩燕尾角繞胸、背部於對側腋窩前(或腋窩後)打結。
(2)雙肩包紮:三角巾疊成燕尾式,夾角朝上對準頸部,燕尾披在雙肩上,兩燕尾角分別經左右肩拉到腋下和同側的頂角、底邊中點,在腋下打結。
3.胸(背)部包紮:三角巾疊成燕尾式,燕尾夾角約100°,置於胸前,夾角對準胸骨上凹(背部包紮三角巾置於背部,夾角對準後正中線)處,兩燕尾角過肩於背後(背部包紮燕尾角過肩於胸前),將燕尾頂角係帶圍胸與底邊在背後打結(背部包紮在胸前打結),然後將底角係帶拉緊繞上述打結帶後上提,與另一燕尾角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