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腹部包紮:三角巾頂角朝下,底邊平放在腹部,拉緊底角在腰部打結,頂角經會陰部拉至腰部與兩底角連接處打結。
5.單側臀部包紮:三角巾疊成燕尾式,燕尾式夾角約60°朝下對準外側褲線。傷側臀部的後大片壓住前麵的小片,頂角與底邊中央分別過腹腰部到對側打結,兩底角包繞傷側大腿根打結。
6.手(足)部包紮:三角巾展開,受傷手掌(足)平放在三角巾中央,手指(足趾)尖對向頂角,指縫(趾縫)夾入敷料,將頂角折回,蓋於手(足)背,兩底角左右交叉壓住頂角,繞腕(踝)部一周打結。
7.膝部帶式包紮:將三角巾疊成適當寬度的帶狀,把帶的中段斜放於傷部,取帶兩端分別壓住上下兩邊,向後纏繞肢體一周打結,呈“8”字形包紮。
注意
1.包紮傷口時,先蓋上無菌敷料,然後再用繃帶等。
2.包紮時鬆緊要適宜,過緊會影響局部血液循環,過鬆易致敷料脫落或移動。
3.包紮時要使傷病員保持舒適體位。皮膚皺褶處如腋下、乳下、腹股溝等,應用棉墊或紗布襯隔,骨隆突處也用棉墊保護。需要抬高肢體時,應給適當的托扶物。包紮的肢體必須保持功能位置。
4.根據包紮部位,選用寬度適宜的繃帶和大小合適的三角巾等。
5.包紮方向為從遠心端向近心端包紮,以助靜脈血液的回流。固定時忌在傷口上、骨隆突處或易於受壓的部位打結。
6.手指、足趾未損傷者,包紮時要暴露肢體末端,以便觀察末梢血液循環。
9 骨折固定
固定是對骨折和懷疑骨折的傷病員所采用的局部或全身的製動措施,是與止血、包紮同樣重要的基本的急救技術。固定的目的是減輕疼痛,防止再損傷,便於安全轉運傷病員。
應對技巧
1.上臂骨折固定:將傷病員患肢屈肘90°,用兩塊夾板固定傷處,一塊放在上臂內側,另一塊放在外側,然後用繃帶固定。如果隻有一塊夾板,則將夾板放在外側固定。固定好後,用繃帶或三角巾懸吊傷肢。
2.前臂骨折固定:用兩塊夾板(緊急情況下可就地取材,用木板、木棒、竹板、雜誌等替代)分別放在背側和掌側,若隻有一塊就放於背側,加墊子,用手帕、布條或三角巾疊成帶狀,先固定骨折上端(近心端),再固定骨折下端(遠心端)。注意不要將結係在骨折處。
最後用三角巾或腰帶、衣服等將前臂懸吊於胸前。
3.大腿骨折固定:脫下患肢鞋襪,取一長夾板放在患肢的外側,長度為從足跟至腋窩部;另用一夾板置於患肢內側,長度為從足跟至大腿根部。腋下、膝關節、踝關節、骨突部加棉墊保護,空隙處用柔軟物品填實。然後用7條繃帶或三角巾分別在骨折上端、骨折下端、腋下、腰部、髖部、小腿及踝部將夾板固定。無長夾板時可用健肢固定。
提示
如果受到外傷後,局部有疼痛、壓痛、腫脹、瘀斑及功能障礙,甚至出現肢體畸形及異常活動,多提示可能發生了骨折。
專家提示
健肢固定方法:
①用繃帶或三角巾等物品5條,將雙下肢固定在一起。
②兩膝、兩踝及兩腿間加棉墊保護。
③“8”字形固定足踝。
④趾端露出,以便檢查末梢循環。
4.小腿骨折固定:取兩塊木板,分別放在傷腿的內、外側,然後用4條繃帶或三角巾分別在骨折上端、骨折下端、大腿及踝部將夾板固定。緊急情況下無夾板時,可將傷病員兩下肢並緊,兩腳對齊,然後將健側肢體與傷肢固定在一起,用4條繃帶或三角巾分別在骨折上端、骨折下端、大腿及踝部綁紮。注意,在關節和兩小腿之間的空隙處墊以紗布或其他柔軟物。
5.骨盆骨折固定:傷病員呈仰臥位,雙下肢屈曲,雙膝下放置軟墊。用三角巾或寬布帶圍住傷病員臀部及髖部,適當加壓,包紮固定。兩膝之間加墊子,用寬布條捆紮固定。盡量不要移動傷病員,直到專業急救人員到來。
6.脊柱骨折固定:盡量不要移動傷病員。施救者可用雙手保持傷病員頭和頸部不動,用衣物、毛毯等柔軟物品固定傷病員軀體,等待救護車到來。如果所處環境存在危險,應在專業急救人員的指揮下,保持傷病員頭、頸、軀幹在一條線上,幾個人一起將傷病員放在平板上,充分固定後再轉運到安全環境。
提示
脊柱發生損傷時會失去對脊髓的保護作用,此時,如果搬運方法不當,就會損傷脊髓神經,造成嚴重後果。
進一步建議
1.施救者應先對現場的安全進行評估,若現場不安全,應將傷病員搬運到安全區域再固定。
2.在處理開放性骨折時,不可把外露的骨端送回,以免造成感染。
3.夾板的長度與寬度要與骨折的肢體相適應,其長度必須超過骨折的上、下兩個關節。
4.夾板不可與皮膚直接接觸,其間應墊棉花或其他物品,尤其在夾板兩端、骨突出部位和懸空部位應加厚襯墊,防止受壓或固定不牢。
5.固定應鬆緊適度。肢體骨折固定時,一定要將指(趾)端露出,以便隨時觀察末梢血液循環情況。
6.固定時要避免不必要的搬動,不可強製傷病員進行各種活動。
10 傷病員搬運
搬運主要是指將傷病員迅速、安全地脫離事故現場和轉移到運輸工具上所采用的方法和技術。現場搬運應根據傷病員不同的傷情,靈活選擇搬運工具和搬運方法。
應對技巧
1.徒手搬運法:當現場找不到擔架,而轉運路程較近、病情又輕時,或是現場情況危急、次生災害發生概率較高,急需快速脫離現場時,可以采用徒手搬運法。此法對傷病員、搬運者都比較勞累,故病情重的傷病員,不宜采用此法搬運。徒手搬運法有下列幾種:
(1)單人搬運:
1)拖行法:指用毛毯、衣服、腋下拖拉傷病員的搬運方法。
2)扶持法:對病情較輕,能夠站立行走的傷病員可采取此法。施救者站在傷病員一側,傷病員一側上肢環繞施救者頸部,施救者一隻手扶住傷病員手臂,另一隻手扶持傷病員的腰部,使其身體略靠著施救者前行。
3)背負法:施救者站在傷病員前麵,呈同一方向,微彎背部,將傷病員背起,但對胸部創傷者不宜采用。
4)爬行搬運:將傷病員的雙手交叉用布料捆綁於胸前,施救者騎跨於傷病員軀幹兩側,將傷病員捆綁的雙手套於施救者的頸部,使傷病員的頭、頸、肩部離開地麵,施救者爬行前進搬運傷病員。
提示
搬運不當會加重傷病員病情,造成嚴重後果。因此,搬運傷病員要掌握的原則是不能對其造成新的傷害或加重傷(病)情。
(2)多人搬運:多用於脊柱骨折(或脊柱脫位)傷病員的短距離搬運。一人雙手抱傷病員頭兩側軸向牽引頸部,有條件時戴上頸托;另外幾人在傷病員的同一側,雙手分別從傷病員的肩背部、腰臀部、膝踝部伸到傷病員的對側,幾人同時用力,將脊柱保持呈中立位(一條直線上),平穩地將傷病員抬起,齊步一致前進。搬運過程中,動作要輕巧、敏捷、協調一致,避免震動,減少傷病員痛苦。需要長距離搬運脊柱骨折(或脊柱脫位)傷病員時,應按上述操作方法將傷病員搬起,然後放到硬板擔架上搬運。
2.擔架搬運法:對於搬運路途較長,病情較重的傷病員最為合適。除了規範的板式擔架、鏟式擔架、四輪擔架外,可根據現場情況製作其他材質的擔架。
(1)帆布擔架:帆布擔架構造簡單,由帆布一幅、木棒兩根、橫鐵或橫木兩根、負帶兩根、扣帶兩根組成。
(2)繩索擔架:臨時製成,用木棒(或竹竿)兩根、橫木兩根捆成長方形的擔架狀,然後繞以堅實的繩索即成。
提示
擔架搬運的要領:由3~4人結成一組,將傷病員移上擔架;傷病員頭部向後,足部向前,這樣後麵抬擔架的人,可以隨時觀察傷病員的變化;抬擔架人步調要一致,平穩前進;向高處抬時(如過台階、過橋、上橋),前麵的人要放低,後麵的人要抬高,以使傷病員保持水平狀態;下台階時,則相反。
進一步建議
需要遠距離搬運傷病員時,護送者無論是傷病員家屬,還是專業急救人員,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1.如現場條件允許,應先對傷病員做初步處理。
2.搬運特殊部位損傷病員時,要注意傷病員的體位和搬運的方法。
3.嚴密觀察病情,注意傷病員意識、呼吸、脈搏、瞳孔、膚色及主要傷情的變化。
4.處理危及生命的情況。在運送過程中,當出現危及傷病員生命的情況時,應立即搶救。例如,運送途中傷病員出現呼吸、心搏驟停,應立即進行心肺複蘇。
5.運送途中,如發現傷病員肢體包紮過緊,造成其肢體缺血,手指(足趾)發涼、變紫,應立即調整包紮的鬆緊。遠距離搬運使用止血帶的傷病員時,止血帶要定時放鬆。
6.轉運傷病員,運送途中治療、監護不要中斷。
11 幾種特殊創傷的現場處理
1.肢體離斷傷:先止血,再行包紮。離斷的肢體用潔淨的毛巾、布料包紮好,裝入塑料袋內,再放到另一個裝有冰塊或冰糕的塑料袋內,或裝入盛有冰塊的大口保溫桶內。
2.傷口異物:若異物(尖刀、鋼筋、木棍等)紮入身體內部較深,不要拔出,因為拔出刺入較深的異物可能引起大出血、神經損傷或內髒損傷。在現場應保持異物在原位不動,給予包紮。將敷料剪一個洞,套過異物,置於傷口上,用繃帶卷(或敷料卷)放到異物兩側,將異物固定,以防搬運時異物刺入身體更深,然後用繃帶或三角巾包紮。
3.開放性氣胸:是危及傷病員生命的嚴重創傷,空氣由傷口出入,壓迫傷側肺髒,引起極度呼吸困難,縱隔隨呼吸左右擺動,傷病員出現休克。應立即用塑料袋和厚敷料塊蓋住傷口,使開放性氣胸變成閉合性氣胸,再用三角巾側胸加壓包紮,或用寬布帶繞胸加壓包紮。
4.腹部內髒脫出:現場急救時,應立即用保鮮膜或大塊敷料覆蓋在脫出物上,用三角巾做成環形圈套在脫出物四周,然後用飯碗或茶缸將脫出物和環形圈一並扣住,最後用三角巾包紮腹部。不要將腹部內髒脫出物送回腹腔內,以免引起腹腔感染。
搬運時用硬板擔架,傷病員呈仰臥位,雙下肢屈曲,用布條固定雙膝關節。
提示
切記不能將斷肢直接放入水、冰和乙醇中,以免影響斷肢(指)再植的成活率。離斷的肢體一定要伴隨傷病員一同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