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99%的人把自己的愛好當工作是一種奢望,最現實的選擇是通過大學四年學習讓你擁有一技之長的技能。一個人隻要有了一技之長,就能立足社會,將來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揮的空間機會就會很多。
還有同學說自己已經很努力地學習但沒有成效,是不是不適合目前這個專業?很多書都強調要成功就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假如沒有特別的天賦,是不是應該盡快換一個專業?
我其實不喜歡機械專業。如果談營銷策劃,談廣告文案,談PPT製作,談項目管理,談時間管理,我都自信可以成為一流高手。在機械領域,我隻能說自己很平庸。但正是這份平庸的技能幫我謀得了一個大學教職,使我慢慢有了空間去發展自己真正的愛好。
大學裏的專業學習,好比學做飯,隻要肯學都能學會。除非你要成為頂尖級的大廚,才需要點廚藝天分。
除了個別專業,當今大學裏麵的功課,並不要求你有多麼高的智商和天賦。
抱怨自己很努力卻沒有成效的同學,也許要反思一下,真正的問題不在專業,而是你根本沒有適應和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
絕大部分“天才”是經過艱苦的專業訓練後擁有特殊技能的人。其實,最好的天賦也需要不斷修煉才能成器,“勤奮+堅持”是打敗天賦的最好武器。
還有的同學擔心自己的專業是冷門專業,就業困難,是不是應盡早調換其他專業?這個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大學裏也有換專業的空間。
但是我要提醒大學生朋友,在換專業前需冷靜思考三個問題:
第一,你了解自己的專業嗎?
第二,你了解自己想調換的專業嗎?
第三,你想過10年後社會更需要哪種人才嗎?
當然,我不建議大學生強迫自己去學自己完全沒興趣的專業,我隻是提醒,在說愛或者不愛一門專業之前,至少要能說出這個專業是學什麼的,將來能夠在哪些行業、哪些崗位,發揮怎樣的作用。假如對這個專業一無所知,那為什麼這個專業適合或者不適合你?無論理由是什麼,都顯得蒼白。
在了解專業後,先試試能否培養出你對專業的熱情。任何行業做到精深,都不愁就業,也不缺成就感。
我喜歡的態度是:先做出一流的事,自然拿一流的回報。
在這裏提醒大家,冷門專業也許意味著競爭對手少;也許是未來社會的熱門專業。
選擇所謂的“好”專業,也要考慮將來盡可能利用你家庭的人脈資源。沒有背景的人,選擇一門相當艱苦、技術含量高的專業,將來總可以靠它吃飯。
建議大家看一段@羅振宇講的視頻《邏輯思維——夾縫中的80後》,一定會有收獲。
實操訓練
實操訓練:繪製你所在學校換專業的流程圖
現在大學大都提供調整專業的機會,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規定。如果真的想明白需要調整專業,那麼決定轉專業之前,你應該弄清楚相關流程。
在啟動任何工作之前,嚐試畫出整個事情的流程圖(見圖一)。隻有這樣,才能準確地判斷出其中的關鍵環節,為不可預測的挫折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
好的流程圖,除了讓人了解各個階段的銜接順序,還應讓人了解這個過程中傳遞的信息。如每個階段負責人是誰,需要滿足怎樣的條件才能進入下一環節,每個環節有無資金或其他的特殊要求等等。
我們能夠又通又專嗎?
我領過報酬的工作包括大學老師,IT管理軟件實施顧問,網站編輯,網絡營銷顧問,IT培訓行業主管,機械設計師,企業內訓師。我已經出了十二本書,大部分都賣得不錯;我還創過業,開過兩家公司,不過都關門了。
很多人會問:“秋葉,你到底是幹什麼的?”“秋葉,你到底想幹什麼?”
還有人問,現實中做出非凡成就的人不都是專注於某一行業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隻有專注才能成功,而你卻在每個領域做得不錯!你是怎樣處理好“通和專”的關係,這不會是有特殊的天賦吧?
沒有什麼天賦,隻是我比一般人勤奮,做到了別人想做但沒有做到的事情。
首先要說的一個事實就是: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一種人,他不光是通才,而且在每個領域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比如達·芬奇,是畫家,還是科學家,文學家。在我的微信裏回複“達·芬奇”,可以看到一篇關於他的詳細介紹,你就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大牛。
人在一生中通曉幾個領域是完全可能的,通才讓你獲得不一樣的知識,讓你做人做事不拘一格,常出奇招,卻合情合理,用現在的流行詞來講叫“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