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專業和職業(2)(1 / 2)

跨界並非大家想象的那麼難,這輩子完全沒有跨過界的人很少,很多普通人跳槽的跨度比我還大。真正的問題是跨界後,如何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我的看法是:在走向通才的路上,得先在某個方向成為專才。

早年我花7年的時間做項目經理,從中學到很多處理問題的方法。這個世界上問題的解決模式無非是“老問題老辦法,老問題新辦法,新問題老辦法,新問題新辦法”這四種。等進入其他領域後遇到問題時,我會試著用過去學習到的方法去解決,大部分效果還不錯。

別人奇怪為什麼我在新領域學得快,其實,我的大腦不過在調用過去已經熟練掌握的重複性框架。

這也是會讀書和不會讀書的人的區別。會讀書的人看懂別人思考的框架,不會讀書的人記住別人思考的結論。

因為很多行業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方法是可以套用的。比如,一個好銷售員絕不是隻能在一個行業做銷售,一個技術人員也不是隻能設計一種產品,一個管理者也不是隻能管理一類公司。

有的思考框架大家都知道了,意味著同樣的武器大家都掌握了。此時,你又要發現新的方法,這需要不斷改進思考框架。

好比分析股票的一個軟件大家都在使用,這個軟件的邊際效應就在遞減。贏家永遠是采取新規則的,世界就在這樣動態對抗中不斷進步。

所以,不要因為某個框架在某些領域證明很成功就形成對它的依賴。我很喜歡卡斯帕羅夫在《棋與人生》中的說法:當你依賴某種模式獲得巨大成功時,它就成為你最大的弱點,你看不見,但你的對手看得見。

我現在的習慣是為自己的大腦多貯存幾種框架,遇到事情時,用不同的框架對比思考,這樣更容易做出更好的選擇。馮侖說過一個人要做大事業必須會說四種話:“官員的話,學者的話,商人的話,江湖的話”。四種話,就是四種話語結構。如果你有訓練這些講話的模式,那麼與人溝通起來更順暢。

任何行業的思考模式都需要學習。學習一個思考框架要經過“摸索→模仿→記錄→表達→複用→優化”六個階段。

一開始在自我摸索中遇到困難,人就會觀察別人的做法並加以模仿。如果隻是模仿不去總結,就會停留在表麵的層次。所以,管理學要求把你實踐過程中的行為、數據和經驗記錄下來,慢慢地,這些記錄的內容,就會變成你的財富。這時,你可以把經驗分享給別人,這就進入表達的階段。

一旦其他人借鑒你的思考框架,那麼你的思考框架就證明是可以複用的好框架。這不僅僅是你個人的經驗,還可以成為組織的經驗,大家可以一起持續優化和完善它。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法,對大學生而言不妨開始學一點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並非是萬能的,但作為一個入門級的思維工具,很適合大學生學習。很多職場人士很喜歡用思維導圖溝通,提前掌握這門武器,將來在職場是會加分的。

想學習思維導圖,百度“思維導圖”,或者看看思維導圖發明者博讚兄弟寫的《思維導圖》一書。

實操訓練

你是如何為書籍分類的?

有一天,你發現書櫃裏的書太多了,請問,怎樣分類才能既便於查找又便於歸類?能想出5種以上為書分類的方法嗎?

再想一想這種分類的方法可以應用到衣服分類、朋友圈分類和的時間管理上嗎?

現在嚐試把你最擅長的一件事情,畫成一個結構化的思維導圖放到網上分享。比如,畫一個組織班級春遊或組織班會等方麵的思維導圖。

培養一種終身受益的興趣

我經常收到大學生的來信,說自己的性格和專業不搭。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說自己喜歡接觸新鮮的東西,喜歡旅遊,喜歡和不同的人溝通,所以,不想做沉悶無聊的技術工作,想找到更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

希望從事的職業是自己感興趣的,我年輕時也是這樣想。等工作後才明白,能夠把興趣當職業的人少之又少,毀掉興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它變成工作。

我有一個做銷售的朋友,總是拉我和他合夥做事情賺大錢。我這兄弟會唱歌、會喝酒、會跳舞、會打麻將。隻是現在他把這些特長變成了應酬技巧,把興趣和賺錢扯在一起,如果賺不到錢他就沒興趣。你看我這朋友就是一個反例,把自己的興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結果興趣就毀了。

其實,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80%的時間是在做簡單重複的事情。重複、單調沒有變化的生活會讓人抓狂。所以,我們需要找一點別的快樂來平衡這種生活,這種平衡往往來自你有一樣可終身堅持的愛好和興趣。沒有這種平衡,每天隻是學習工作,你都不會覺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