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讀書和學習(1)(2 / 3)

【效果評估】:我的行動真的符合預期結果嗎?

想知道你的計劃是否有效,得設置一些檢查的標準。到了約定的時間點,對照檢查標準,發現問題並及時調整。

我的微信就是提前設置好發布的文章,然後每天按計劃時間發布,發布後第二天評估微信的粉絲留言和退訂的情況,不斷調整推送策略。

每隔半個月,我會總體評估一下,想想哪裏做得好或者不好,能否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有更好的想法,我會調整計劃,甚至是策略和目標。

讓人遺憾的是,很多大學生朋友書讀了不少,但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解決問題的通用框架,結果到了工作中的表現就是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部分人的思維方式是“出現問題→參考教科書或規定→依據規定辦事”,如果問題超出學過的知識,就會陷入束手無策的困境。

我之所以羅嗦半天,其實是希望大家將“分析背景→找準問題→提出對策→落實行動→評估效果”這種思維移植到學習上,慢慢變成自己的能力。

下麵以自學一門課程的思考框架為例(見表二)。

自學一門課程思考框架建議

分析背景 你為什麼要學這門課?

你學習的課程準備在多長時間內達到好的水平?

這門課需要哪些課程做基礎,適合自學嗎?

這門課考核方式是怎樣的?有哪些值得閱讀的參考書?

找準問題,缺乏資料?基礎不夠?時間不足?缺乏同伴?毅力不夠?

提出對策,網購教程?預習基礎?同伴監督?

落實行動,記下你今日、本周、半個月和一個學期的計劃,寫計劃建議,越是短期計劃越要具體。

效果評估,如何檢查你的進度是否按計劃完成?

如果完成有什麼方式獎勵自己?

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半途而廢,就是因為遲遲看不見效果。考研至少複習半年,如何檢測複習是否有效?每周做一套試題,看看成績有無長進,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掌握情況。有了進展的自學,往往更能激發人堅持到底。

學會“思考的方法”遠遠不夠,還要動手。一些好方法,好技巧,還得加以反複實踐訓練。

許多人學習都需要借助各種工具,擅長利用這些工具的能力我稱之為“通用的能力”。比如,外語就是一種通用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辦公軟件、收發電子郵件等等都是通用的能力。

如果通用能力差,很多工作你無法勝任。前麵提到的快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也是一種高級的通用能力,甚至是最高級的一種能力。如果掌握這種能力,其他通用能力的短板都可以自我彌補。

關於學習的方法,推薦一本書給大家,維茨金的《學習之道》。

實操訓練

試試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我的另外一個微信賬戶“秋葉PPT”(微信找朋友中搜“PPT”或“秋葉”即可找到)就是想幫助有興趣利用碎片時間的朋友學習。目前已經有超過30000人在這裏學習各種職場技能,其中很多是大學生。

大家有興趣可以關注微信後搜索“一起來拆書”,看看我們是如何利用碎片時間讀書的。

為什麼有些人學習效率高?

我很認同一個觀點:天才=科學訓練10000個小時,誰也別想偷懶。

不過,當具備一定自學基礎後,有多種方法能讓你的學習更有效率。比方說,10000個小時如何合理分配,才能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這個很值得探討。

很多專業有大量的共性知識,如果你真正吃透、摸透一門學科,再轉移去了解另一門學科,學到精髓隻需要這10000個小時裏麵5000個小時,甚至1000個小時;而沒有真正吃透一門學科的人,再去學習一門新學科,就好像是要繼續花費另一個10000小時。

所以,研究如何快速學習,不如認真研究如何才能快速吃透一門專業。

如果你開始構建解決問題的專業體係,那你就形成自己的深度思考力,這種思考力我把它稱為一門學科的元知識。這種知識的學習特點需要連續地深入思考,有些問題可能需要你連續思考好幾個月才能找到答案。

所以,我給每個專業的元知識分配5000個小時的學習時間,要下苦功才能掌握。

每個學科知識體係裏有大量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需要你花費大量記憶。很遺憾,在大學學習中這些知識往往成為我們學習的重點,給記憶造成大量的負擔,又耗費大量的時間,我把這一類知識叫硬知識。

硬知識很適合用前麵我介紹的思維導圖軟件來組織,思維導圖在組織這一類需要大量記憶的信息方麵優勢明顯。

大學裏有實習、課程實踐、社會考察、畢業設計、社團活動等等教學環節。隻有把元知識和硬知識通過實踐,才會讓你獲得大量關於知識的經驗值,並加深你對元知識和硬知識的記憶,我把這一類經驗知識叫軟知識。

我建議在大學一開始就應該分配大量時間放到元知識學習上,而不是看各種速成的快餐書。比如,你要對心理學感興趣,不要去讀太多《好玩的心理學》《色彩心理學》這樣的暢銷書,應該老老實實讀幾本諸如引進的外文中譯版的《心理學導論》《心理學的邀請》《自我·群體·社會》等入門經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