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生活和習慣(2)(1 / 3)

假如大家不把安全感和幸福感混淆,很多苦惱會少一點,物質上的攀比少一點。當然,如果連安全感都沒有,你很難找到幸福感。

有的同學關心的不是理財,而是經濟學,這方麵我可以推薦你們直接啃一啃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至於我的經濟學觀點受誰的影響最大呢?劇透一下,是哈耶克,新奧地利學派的大師。有興趣大家可以多了解了解關於經濟學的不同學派的觀點。

每周對照你的預算和實際開銷,如果發現有超支,請調整一周的消費預算,實現每個月的開銷平衡。

另外,建議設置必須紅線,有些開支不能壓縮過度,比如夥食費;有些不能花銷過度,比如娛樂費。有了記賬的習慣,理財表會幫你慢慢建立健康花費習慣,而好的消費習慣會讓你受益終身。

請留住你的好奇心和觀察力

擅長獨立思考的人也擅長從生活中的細節發現問題,這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和你的知識結構有關係。打一個比方,大學生讀報紙,他看見的隻是新聞;但編輯看報紙,能看出報紙內容導向和品位;而平麵設計師看報紙,能看到報紙編排的細節。

有多元化思考框架的人越能發現細節,而越豐富的細節越能豐富你的思維廣度和深度。

好奇心使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養成留意細節的習慣。

喜歡買書的朋友,有沒有發現書的價格總是定義在28、29.8、35、39、49、59、69、79,你覺得這有什麼門道嗎?

喜歡網購的朋友,有沒有留意當當網這幾年贈券的發放策略一直在變化?它會導致你多花錢還是更節約成本?

升級到微信4.5版的朋友,有沒有發現這個版本增加了哪些新功能?

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有三點理由:

第一,當你帶著問題去讀書、培訓、請教高人,才會有好的收益;

第二,很多人思考問題容易流於表麵,而推進你思考深入的問題,往往很具體;

第三,生活中看不見細節的人,是沒有能力培養宏觀思維的。學再多的宏觀思維,沒有細節支撐,永遠都不會有效果。

建議大家養成一個習慣,學會問一些具體的問題,任何地點、任何時刻、任何人或事,你都可以養成一個追問細節的習慣。

我很怕別人問,我該不該跳槽?請推薦一些經典書目?能不能推薦一個好PPT模板?諸如此類的問題。

你應該問:

1.我原來是什麼工作,有什麼經驗,現在為什麼不滿意這份工作,現在有一個這樣的機會,好處是?你覺得我應該跳槽嗎?

2.我想係統了解下心理學,在網上搜索到幾本口碑不錯的書,我又沒有錢都買下來,您有沒有經典的書優先推薦給我?

3.我在國企工作,馬上要給領導做一次工作彙報。領導喜歡用圖表說話,我想找一些好的餅圖模板,但沒搜到合適的,不知道你有沒有好的模板推薦?

很多人提出一個問題,我會馬上反問一堆問題,等他真的能把這些問題都回答了,就不需要別人指路了。

現在知道為什麼很多熱愛提問的人很討厭吧?因為他們提的問題實在是沒有質量。

在等車時,我會觀察不同的公交車發車間隔時間是否一樣?這會導致我思考下次出行如何安排乘車路線;

我會觀察賣報的報紙是否更換了品種,送什麼贈品,這會告訴我群眾閱讀口味變化,順便學習別人的推廣模式;

我會觀察等車的人是怎樣讀書,這會告訴我將來出版文字是寫電子書好還是寫口袋型的紙質書好;

我會觀察等車族的手機裝備變化,屏幕是否變大了?是否都習慣用耳機聽?這會告訴我移動閱讀的趨勢,對我的微信運營有啟發;

我會觀察人群著裝是不是檔次提高了?高峰期人口是不是在增加?這會告訴我在某些地段的房產是不是更有投資價值了。

如果善於觀察細節,即便是在等車,也能吸收大量的信息,發現大量的問題。有的問題你能馬上想出答案,有的問題你不會馬上知道答案,但一旦一個問題植入你的大腦,它就會引導你思考並找到合理的解釋。

為這本書我專門給大學生開了一個答疑解惑微信公眾賬號,叫“秋夜青語”。這個賬號早期因為沒有太多的推廣,基本上靠相關博文帶動關注,每天也能增加20~40個粉絲,就這麼不鹹不淡運營了2個月。有一天,這個賬號居然在一個晚上增加了500名粉絲!

我有每天觀察數據變化的習慣,這個細節讓自己思考最近做了什麼推廣動作?這一天晚上7點上課前我的確做了一件事情,我給學生公布了這個賬號和二維碼圖形,請他們用微信“掃一掃”,並告訴他們有問題需要解答可以通過微信找我。

我注意到當場有同學關注,但總人數絕對不超過三分之一。因為大學生不是人人都有手機,有手機也不是人人都是智能手機,還有不是人人都賣你的賬。我帶的這個大班學生不到200人,當場關注的應該不超過50人,兩節課時間就帶來500次新增關注,這說明另有原因。

我繼續觀察後台的信息,發現很多人進去後按我設定的“規則”提示,一篇篇翻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