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一種情緒障礙,它以持續的情緒低落、悲傷、失望、興趣下降、無樂趣為主要特征,常伴隨緊張不安、失眠早醒、體重下降、周身不適等軀體症狀。抑鬱症是很容易治療和預防的,了解它就是戰勝它的第一步。幾乎80%的抑鬱症患者經過妥當的治療後,都可以恢複正常,繼續快樂的生活。
沒有朋友,不合群
症狀表現
有的人過分內向,常常將注意力投向外界,如別人對自己會是怎麼樣的評價?自己會不會說錯?對方是否不喜歡自己?總是因為考慮很多的問題和而讓自己更加內向。如果在工作或學習中不斷受挫,他們便不能正確地評估自己,多次的失敗感,增加了他們的自卑心理,從而更不願與他人交往。他們沒有多少好友,難以釋放自己心裏的苦悶與不快,所以壓抑感會越積越多。
心理案例
小慧在一家公司從事財務統計工作,工作內容比較枯燥機械。她從小就不太合群,朋友極少,甚至可以說現在沒有什麼朋友。
從大學畢業到現在4年了,她一直生活在找工作與換工作之間。而換工作的原因都是因為人際關係問題。小慧的性格不太合群,一般的老板都認為小慧沒有團隊精神,所以在試用期一結束她就被炒掉。直到現在為止,小慧說她的自信與自尊差不多已經降到了零,同事也覺得跟小慧在一起壓抑很悶,都不怎麼愛跟小慧說話。
除了電腦以外,小慧對什麼都沒什麼興趣。她喜歡與電腦有關的一切,喜歡上網下象棋、打遊戲或聊天。但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覺得沒什麼高興的事,很無聊,提不起情緒,年紀輕輕的沒點朝氣和活力,她都快忘了應該怎樣笑了,成天臉上沒什麼表情,反應有點慢,記憶力也下降了。她想通過環境來改變自己,但換了多次工作環境後,隻讓她覺得自己很失敗,感覺沒什麼前途,甚至想過用自殺的辦法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心理診治
不合群的人,大多是因為他們交際時不參與、不介入、不表達等態度,使人難於接近;有時又因為不看對象、場合而言行隨意、放肆,令人感到不近人情。
就一般的情況而言,交際的開合應以適應環境、遵循規律、合情順理為原則。開放要考慮周詳,應考慮開放內容、方式、程度,開放的對象、環境及結果等,要說於該說,行於當行,言行適度、得體。注意為他人的開放留足餘地。閉合要求處事縝密,要考慮到閉合的方方麵麵,要使言行止於必止,止之適宜。為了共同的利益,為了團結、合作、和睦相處而有效地自我約束,或約束他人。
在人際交往中,隻有置身其中,才可能融入群體。為此,我們應該存異求同、入鄉隨俗;內方而外圓,適應環境;不背離原則的靈活機動;保持自己的特色,而又處處與人際接軌。我們需要把自己看做整體的一員,努力在穿著、言行等方麵與群體合拍。我們要為人謙和,待人恭敬,不過於執拗,要善於通融,以祥和的態度、平等的心情去待人接物。我們的行為不要有意悖於常規,以免被視為異端;語言不可故意追求怪誕,防止被視為邪說。
不合群的人由於不善與人相處,一下子置身於陌生人中,往往會更不適應,手足無措,不知怎樣應變。解決的方法最好是調整其交際的序列,讓他們從親到疏,從近到遠,從熟人到生人,從家裏到家外,從了解到不了解,循序漸進,逐步適應,掌握了同親人、熟人和睦相處的方式方法後,再和外人、生人相處,合群也就容易了。另外,不合群者應先多與寬厚者、開朗者、有包容心者交往,以便在交往時學會適應,學會方法,學得優秀品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這樣就會漸漸變得合群起來。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主動與他人交往,如簡單的打招呼,不是要你侃侃而談,而是能主動地向別人問個好,隻有你得到了別人的認同,你才會體會到快樂,不要寄希望於別人總是主動地與你交往,這一點很重要。
(2)與別人的交往,要注意肯定認同對方,自己不喜歡的,不一定是不好的,這是你應該特別注意的方麵。應該多稱讚對方,認同對方。
(3)多找一些與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相同的朋友來交往,這樣可能相處得會更廣泛一些,更長久一些。
(4)在工作中,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做出自己的成績,不要讓別人覺得有你無你無所謂。
話太多的人內心其實很抑鬱
症狀表現
有的人會持續地興奮、高興,心情洋溢著節日般的色彩,世界在他們的眼中是那麼美好,好像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令他們感到煩心,情緒一直處於高昂狀態。他們還往往會誇誇其談,口若懸河,即使見到陌生人,也大肆吹噓炫耀自己,例如說自己多麼有錢,事業飛黃騰達,有多少人追求,辦任何事都難不倒自己等。輕的時候好像是一個說單口相聲的天才,重的時候則可能前言不搭後語。他們精力充沛,不知疲乏,每天隻睡兩三個小時,白天都毫無倦意,性需要和行為增多,或者突然不停地逛街,亂花錢,買一大堆沒用的東西送給別人。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持久性,給人以浮躁、不踏實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