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探討和解決有關保持或促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學在矯正影響人類健康或導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為,尤其是在預防不良行為與各種疾病發生中所應發揮的特殊功能;探求運用心理學知識改進醫療與護理製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節省醫療保健費用和減少社會損失的途徑,以及對有關的衛生決策提出建議。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心理學與預防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健康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的中心任務是探討有關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問題,著力於人類健康的維護,而不是疾病的治療。在這一點上,健康心理學同中國傳統醫學所強調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於未然”的主張有相通之處。
怎樣確定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人們往往認為身體沒病就算健康。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全麵的。過去,人們一提到健康,就以為隻有生理方麵的健康。實際上,心理方麵的健康與生理方麵的健康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的。身心兩方麵的健康是相輔相成的。
人的心理怎樣才算是健康的,以什麼作為健康的標誌?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它不像軀體的生理活動,如體溫、脈搏、血壓、肝功能等那樣明顯,通過各種檢查,把結果綜合一下就可以知道。要檢驗心理健康與否,卻是相當困難的。因為迄今為止,並沒有一個公認的、一致的標準。不過,已有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提出了各種觀點。綜合各家所長,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特征有如下標誌。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實踐活動能力的綜合。智力正常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因為,隻有智力正常,才能對自身與周圍環境和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困難等正確地加以認識,並能夠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解決,從而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地體現出來。
2.樂於學習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對學習和工作總是具有強烈的興趣,並對生活充滿信心。他在工作和學習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並取得成就,從中獲得滿足和喜悅。
3.情緒穩定、樂觀、心境良好
情緒是人心理組成的重要內容,對人的心身健康影響甚大。健康的人能經常保持愉快、樂觀、自信、滿足的心情;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希望;善於調節控製自己的情緒與周圍環境保持平衡,該激動則激動,該冷靜則冷靜,做到表達適度,適可而止;當遇到不幸和痛苦時能自行解脫,很快地恢複平衡,不會長期陷入悲觀絕望之中而不能自拔。
4.善與人相處,人際關係和諧
人是社會的一員,也是群體的一員,所以人際關係的適應至關重要。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能與多數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有不少知心朋友。在與人相處時,能保持誠實、公正、謙虛、熱情,能體驗到安全感和別人的友情。
5.具有正常的行為和協調的個性
心理健康的人行為具有自覺性和目的性,意識清醒,能調節支配自己的行動,其所思、所言、所做是一致的,並符合社會規範要求。其認識活動、情緒反應、性格特點等心理活動與行為方式統一和諧、相互協調。
6.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為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具有相對應的不同心理及行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與同年齡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如兒童應活潑,成人應穩重。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若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征,如兒童經常像老年人一樣獨坐一隅,沉默寡言,成人時常像兒童那樣喜怒無常,好吵鬧,則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健康人格的模式及評價標準
健康人格是指各種良好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一些心理學家根據他們的臨床經驗,提出許多健康人格模式以及相應的心理健康標準。
1.“成熟者”模式
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在哈佛大學長期研究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並把他們稱作“成熟者”。從他們身上歸納出7個特征。
(1)自我感的擴展,成熟的人積極介入和投身於超越自我的興趣或活動中去,他們完完全全並且生氣勃勃的沉浸於生活之中,而不是遠離生活和逃離生活的消極旁觀者。一個人越是專注於各種活動,專注於人或思想,他的心理也就越健康。自我變成了對這些富有意義的活動的投資,而這些活動則成為自我感情的延伸。
(2)具有對別人表示同情、親密或愛的能力。
(3)有安全感,接納自我。
(4)能夠準確地、客觀地知覺現實和接受現實。
(5)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
(6)有多種技能,專注於工作。
(7)具有統一的人生觀,行為的動力來自長期的目標和計劃。
2.“功能充分發揮型”模式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表現的是真實的自我,他們認為幸福並不在於全都滿足,而在於積極參與和持續地奮鬥。“功能充分發揮型”的人具備下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