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成功型性格所具有的要素與特征(2)(2 / 2)

飽滿的自信心

信心是以過去的成功經曆為基礎建立的。當我們第一次在某一領域取得一點成就時,就會獲得一點信心。因為我們之前沒有在這一領域取得過成就,所以這中自信會格外堅固。做數學題、唱歌、演講或者對暗戀的人表白等等,都遵循這一規則。這種自信引導我們成功,也就是說這形成了一個循環,即:成功培養成功。哪怕是極微小的成就,也能成為更大成功的墊腳石。就像我們讀書時先從簡單的習題作起一樣,成功的經曆是呈現一個逐漸上升的趨勢,我們做任何事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技巧,在事情的開始取得一點點成功,積累自信,逐漸獲得更大的成功。然而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經曆過失敗,所以培養自信的另一個重要技巧是,養成善於記住往日的成功、忘記失敗的好習慣。任何電子儀器和人腦都遵循這一運作方式。當我們第一次接觸籃球的時候,不免有失敗的經曆--我敢保證任何一個NBA球員也都有過失敗,而他們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動作重複就存在價值。換句話說,如果動作簡單的重複就有益於成功,那麼我們就是從錯誤中學習了而不是成功。事實上一個優秀的籃球運動員他們既有失敗的經曆也有成功的經曆,但是他們做到了善於忘記失敗的經曆,重複的是成功的經曆。電子計算機和我們的成功機製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學會成功的。

但是很多人都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更清楚地記下了自己往日的失敗--哪怕是一點點,而輕易忘記了自己的成功,顯然自信就這樣被破壞了。他們不僅記住了失敗,還把麵臨失敗時的情緒深深的刻在腦海裏。在麵臨同一件事時,更多的是溫習失敗帶來的沮喪和痛苦,甚至還沒嚐試就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請記住,每一個人都曾經曆過失敗,然而一部分最終獲得成功的人,是因為他們走出囹圄,忘掉過去的失敗。是的,你經曆過的失敗再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記住成功的嚐試,不僅記住,還要強化它、留住它,記住你麵對成功時的欣喜和自信。偉大的發明家、實業家查爾斯·弗蘭克林·柯德林說,任何人想成為科學家,都必須做好在成功一次前失敗99次的準備,同時還不會因為失敗而傷害自尊。可以說,在任何領域想取得成就,這一條都適用。順便提一句,成功也並不是那麼難,99次失敗隻是一個泛指,多數情況下,隻要稍微堅持一下就可以了。看到別人獲得成功時,我們往往看不到或注意不到他們在成功曆程上經曆了多少曲折和艱辛。好萊塢著名女演員將奧斯卡金像獎拿在手中、發表獲獎感言時,我們不記得她出演過的那些失敗影片,不記得評論家怎樣挖苦她,社會怎樣不接受她。當紅作家的暢銷書成為電視廣播的熱議話題、圖書銷售火爆時,我們從來不想他家裏還放有多少鞋盒,裏麵塞滿了被出版社拒絕的手稿,或者撕得堆成小山的紙片,那都是不太滿意的草稿和修改稿。寫成本書之前,我寫過的大量草稿和改寫稿現在還堆放在書架上。幾乎每個輝煌亮麗的成功,其陰影中都隱藏著一長串失望、灰心和羞辱。你怎能指望不出現這樣的場麵?成功者對此並不以為然。所以,成功沒有你想象那麼輕易,也絕沒有你想象中那麼難,換句話說,別人能夠獲得的,你一樣可以擁有。

將過失和錯誤當成學習的工具來用;然後將它們從腦海中清除。有意記住過去的成功,並在頭腦中描繪和加強。每個人都在某個時候做成過某件事。尤其是開始一項新任務時,要喚起過去某次成功中體驗到的感受,無論這種成功是多麼微不足道。

自我接受

在後來被改編成熱銷電影《天才雷普利》的圖書中,主人公是個飽受痛苦、性格複雜而又自卑的年輕人,生活得很不快樂,不願意接受自我,同時又嫉妒別人,以至於殺害了另一位生活更富有的人,還想取代他進入對方的生活,甚至冒充死者與其女友和家人交往。值得慶幸的是,現實社會裏幾乎沒有這樣缺乏自我接受到如此殘暴和反社會的人。但是我們不得不說藝術來源於生活,缺乏自我接受的人數量還是非常巨大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往往是通過自我排斥進而折磨自己,甚至慢性自殺(例如吸毒、酗酒,或者意誌消沉終日活在自己造就的黑暗裏),這種活在"平靜的絕望"裏的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