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出逃是社會進步還是認同危機——認同危機
生活在農村或城郊的人們,大都渴望到大都市去生活,各種各樣的人才如潮水般湧進大城市的現象已經不再新鮮。然而當今一些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領們寧願放棄令人豔羨的工作,而甘願到相對較小的城市去生活。就像圍城一樣,出來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都市白領覺得自己身心俱疲,卻找不到目標。為了消除焦慮、減緩壓力,一些白領索性辭去工作,移居到其他城市,尋找一種相對輕鬆的生活方式。
白領的出逃並不僅僅是因為工作壓力過大,在身份認同上的強大危機才是白領出逃的最大原因。認同上的失落與衝突產生了認同危機,這是全球化的趨勢所致。社會飛速發展,重塑了原有的社會結構,越來越多的人和社會群體對原有的根源認同產生衝擊和影響。白領是一個光鮮的稱謂,表麵上有著優厚的薪水但巨大的生活壓力和風險預期,讓白領階層的焦慮有升無降。不斷瘋漲的房價、令人生畏的醫療費、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既讓社會底層群體“買不起房、看不起病”,又成為阻遏他們向上流動的經濟瓶頸,還時刻威脅著中產者看似體麵風光的生活,蠶食乃至吞噬他們所謂的高薪,使其倍感生活的壓力。
與“都市部分白領欲移居外地”相聯係的一個現象是,我國社會中產階層的認同意識正在下降,甚至比10年前的認同度還低。有關研究表明,很長一個時期以來,大約有5%的人不能保持中等收入的水平,他們絕大部分遁入了社會收入的最底層。也有學者從統計學上驗證了中等收入者的脆弱性、不穩定性。由此看來,正是認同危機的產生,導致了白領的“出逃”。
更進一步說,都市部分白領欲移居外地是白領階層對於未來不確定的恐懼的顯現,因為當下的中產階層麵臨的道路非常狹窄:要麼努力進入高收入群體,要麼往下走,落入低收入群體。當二者都不可得的時候,“出逃”似乎成了人們的一項無奈選擇。
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社會中下層和下層群體占有很少的社會資源,而占人口少數的上層和中上層群體壟斷了絕大多數的社會資源。這種兩極化趨勢嚴重限製了中產階層的發展和成長:一方麵強勢精英群體壟斷的資源過多,攫取了本應由中產階層占有的資源份額,另一方麵弱勢階層由於自身素質的限製和現有政策體製的束縛,不能順利實現向中間階層的社會流動。
認同危機使白領感受到來自工作和內心的雙重焦慮,自我身份無法得到社會的認同,使身處大都市的白領感到了空前的孤獨,於是他們選擇了逃離。
認同危機並不止發生在人生的這一個階段,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會發生,並隨著人生中不同時期的發展而變化。認同危機是著名社會學家艾裏克森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他認為人格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由“認同危機”產生,通過對危機的解決,人獲得了一個穩定的自我。他將自我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
1.嬰兒期的信任和不信任。人們在嬰兒時期,若需要得到了滿足,就會產生信任;反之,就會產生一種基本的不信任。信任與不信任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和人們認識的提高與改變,信任與不信任也會發生轉換。
2.兒童早期的自主與懷疑。隨著兒童運動機能和大腦智力的發展,自主意識(獨立的感覺意識)開始出現。如果父母能夠培養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他們就會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控製自己的肌肉、行為、自我以及周圍的環境。當然,在實踐的過程中,兒童有時候會產生懷疑甚至害羞。此時,如果父母沒有耐心教導而代替兒童去實踐,就強化了兒童的懷疑意識。在兒童進入其他發展階段後,若遇到相同的問題就會感到更加害羞和懷疑,從而影響到兒童自主意識的獲得。
3.學齡前的主動與內疚。在差不多能夠上學的時候,兒童已能控製自己的行為。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嚐試創造,不過孩子對自己創造的認同主要來源於父母的評價,如果父母否定孩子的行為,就可能使孩子產生強烈而持續的內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