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為什麼我們要過春節——社會心理學與文化(1)(1 / 3)

劉老根大舞台為何一票難求——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消弭界限

2009年5月2日——勞動節小長假的第二天,在北京崇文區前門東路小江胡同,有一個特別的地方,裝修氣派且喜慶,熙熙攘攘的人群,像是收到某種指令似的,齊齊湧向這裏,“劉老根大舞台”北京劇場當天在此開業。這並不是一個特別理想的開業日期,前有成龍八萬人的鳥巢演唱會圍堵,後有“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的追兵,尤其是到下午4時京城的天空,突然變得烏雲密布,時不時還灑落幾點雨滴下來。

人們的熱情卻並沒有因為活動頻繁而銳減,也沒有因為天公不作美而消退:數百名工作人員不得不牢牢守住各個入口,上午就前來排隊的觀眾,試圖以各種理由先行入內觀摩;隔街排起了數十米長隊的圍觀群眾,也沒有絲毫散開的意思,狂熱的粉絲打出了各種各樣的橫幅,尤以小沈陽的宣傳畫為最。這裏的票價不菲,但是,8日以前的票早被一搶而空,即使是他們自己想看,也無票可買了,徘徊了數小時的票販子不得不失望而歸,甚至無奈地喃喃自語:“比火車票還難弄……”

劉老根大舞台在北京受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東北戲迷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憑借2009年春晚的東風著實火了一把的小沈陽更是北京劉老根大舞台裏頗具看點的人物。

二人轉植根於民間文化,表演台詞具有濃厚的鄉村特色,俗、酸是其最大特點,在東北的一些地區,二人傳還有很多葷段子流行。近年來很多二人轉演員的小品都有一個主題,即身懷絕技的一介卑微小民,渴望通過現代傳媒提供的舞台,實現一己的明星夢想,正如2009年和2010年小沈陽在央視春晚和北京台春晚的表現。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弭。小沈陽的滑稽表演想來也是雅俗共賞的,讓人們過足了癮。美國哲學家卡普蘭對兩種文化曾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他說,香檳和白蘭地固然是最好的飲料,但周末下午在球場,我們卻需要一杯啤酒。我們在觀看小沈陽的節目開懷一笑的同時,也期待更多能夠針砭時弊、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問世。

與精英文化的高端性與精專性不同,大眾文化的特點也更側重於“大眾性”

1.商品性,即它伴隨著文化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大眾文化活動屬於一種伴隨商品買賣關係的消費行為。

2.通俗性,即大眾文化不是特定階層的文化,而是社會上散在的眾多“一般個人”的文化。

3.流行性,即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

4.娛樂性,大眾文化無論其結局是悲是喜,總是追求廣義上的愉悅效果,使公眾的消費、休閑或娛樂獲得輕鬆和滿足。

5.依賴性,即大眾文化主要是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沒有大眾傳媒,也就沒有大眾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傳媒文化。

6.大眾媒介性,即大眾文化以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媒介,具有這種媒介所規定的特點。大眾媒介,通常包括機械印刷媒介(報紙、雜誌、書籍等)和電子媒介(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兩大類。

7.日常性,與欣賞高雅文化帶有更多的個體精神性不同,公眾對於街頭廣告、電視劇、流行音樂、時裝、暢銷書等大眾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環境中進行的。

精英文化是與大眾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對立而產生的文化現象。即不適應嘈雜的物質社會,它是人們內心渴求卻常常被世俗生存需求驅逐時才能感悟到的,它是在人們靜心思索或遭遇物質失利而需要情感慰藉時才冉冉上升。西方社會評論家列維斯認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質較高的少數知識分子或文化人為受眾,旨在表達他們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的文化。國內學者鄒廣文認為,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階層中的人文科技知識分子創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在這裏,人們穿著正式舉止文雅地欣賞意大利普契尼的歌劇《托斯卡》,請公司的重要客戶觀賞西班牙新舞團弗拉明戈舞。

就我國具體情況而言,伴隨著整個社會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在文化領域也出現了“重心下移”的趨勢,普通大眾的文化需求日漸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而“精英文化”卻在市場上受到某種程度的冷落。一些人稱之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濫”。對此應有冷靜清晰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應該說是一種具有曆史合理性的進步,是我們的文化“為人民服務”之必須。每一個不把自己同大眾對立起來的人,都不應該視之為“危機”和“失落”,而應視之為一種“歸位”和“落實”。因為多年來,為我國廣大群眾所樂於和便於參與的文化形式和活動並不豐富、並不充分,實際上是太簡單、太貧乏了。關於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係著以及相關而來的評價問題,還有較大的討論空間。精英文化的“雅”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精髓,而大眾文化的“俗”也別具一格地深入人心。二者都是社會文化的精華,都推動了文化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