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為什麼我們要過春節——社會心理學與文化(1)(2 / 3)

被山寨的不隻是諾基亞——亞文化

亞文化,作為整體大文化的一個分支,是由每一群體在各種社會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一種非主流的文化現象。作為附屬於大文化下的亞文化,它的分類是多種多樣的,當然,表現也各不相同,亞文化通常比整體文化的影響力更強大。這些亞文化直接作用並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生活方式。比如,在社會中,我們最熟悉的幾種亞文化現象要屬山寨亞文化、惡搞亞文化以及由嬉皮士所引領的反文化式亞文化。

在北京公主墳,中關村,在上海的不夜城,在長春的黑水路,幾百塊錢就可以買到諾基亞N9,N8,索愛和HTC,花上一千塊錢就能給你一個“和真的一模一樣”的iphone4,這些由許多小工廠生產按照正品手機製成的仿品就叫做山寨機。能夠花上很少的錢,感受最流行手機的功能,還能賺得別人的豔羨,因為便宜不想用扔了都不可惜,人們感到很劃算。在中國的部分偏遠縣市,人們已經習慣了各個手機店中的山寨機。修理店見到純正品手機反倒覺得有點意外。但是山寨不僅僅限於仿,更是別出心裁,把手機設計成各種花樣,搶占內地很大一部分手機市場份額,同時也遠銷國外。

雖然“山寨”並不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在模仿的過程中所湧現出的創新,與傳統文化相比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山寨文化作為一種流行的亞文化,雖然它是一種“盜版”行為,是對別人的侵權行為,但不得不說,它確實是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為人接受。

山寨亞文化大行其道的時候,另一種惡搞亞文化也開始繁榮。

2006年中國大陸自由職業者胡戈通過技術剪輯創作了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迅速躥紅網絡,讓《無極》導演極為憤怒,並宣稱要控訴製作人。

全片基本上都是剪輯陳凱歌電影《無極》的片段,在開始前首先打出字幕“以下看到的東西純屬本人自娛自樂,內容純屬虛構,全是瞎編亂造的”,然後套用中國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的品牌欄目《中國法治報道》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整個故事的發展和結局,發人深省。這部長達20分鍾的搞笑短片顛覆了原電影《無極》的故事情節和主旨,而用一種稱為“惡搞”的方式──戲謔、誇張的方式重新演繹。在各家論壇是“好評如潮”,給網友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

隨著《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迅速躥紅,此一事件在當時激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網民在談論國產商業大片藝術水準的同時,“惡搞”這一概念也開始登堂入室,被網民和網絡內容提供商廣泛談論和效仿。幾個網民熟知的經典之作還有《五道杠》、《愛情買賣版的新紅樓夢》,還有《買房版的新白娘子傳奇》,人們通過惡搞當下熱點來表明立場。

惡搞文化,又稱作Kuso文化,是一種經典的網絡次文化,由日本的遊戲界傳入中國台灣,成為了台灣BBS網絡上一種特殊的文化。這種新文化再經由網絡傳到香港和內地。有人說惡搞是人民冷嘲熱諷的解構姿態,是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批評,是人民平凡有趣的精神追求。惡搞這一形式在網絡上風起雲湧,並逐漸形成一種亞文化。

提到亞文化,還有一種不得不提的亞文化就是“從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的反文化。

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豪放派藝術的亞文化要數“垮掉的一代”運動,運動的中心是紐約州的格林威治村,以爵士樂和朋克音樂為特征,以詩人阿蘭·金斯伯格、小說家傑克·科羅克為代表。它對主流中產階級價值觀的反對是有力但又低調的。“垮掉的一代”運動對主流文化的影響日益明顯,偶像影星馬龍·白蘭度和詹姆斯·鄧恩大受歡迎,咖啡屋和黑色緊身衣在郊區和大學校園日益流行。

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當“垮掉的一代”運動漸趨衰敗時,美國一些覺得社會太重物質、太科技化的年輕人,形成了一種普遍的亞文化。這些年輕男女唾棄社會上對物質瘋狂的追求,比如說,累積愈來愈多的車子,換愈來愈大的房子等。相反的,他們希望能處在一個更具人道精神的社會,比如說,分享、愛、與環境和平共處。這個團體是由一些政治激進分子以及“脫離”主流社會機製的“嬉皮士”所組成。由於受到大眾媒介的推崇或反對,“嬉皮士運動”在更大的範圍內擴大了其實質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