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船舶建造與港口發展(2 / 3)

1972年11月,周恩來總理的辦公桌上擺放了一份《關於發展我國水運工業的意見》的報告。這是粟裕同誌多年來披星戴月、親自考察我國各主要港口、各主要修造船工廠後得出的結論。報告分析透徹精辟,建議簡潔明了:交通部不僅要擔負起船舶的維修任務保證現有船舶的正常營運而且也要造一些輔助船,中小運輸船和裝卸機械,使現有船舶和港口、航道成龍配套整篇報告的核心思想就是:“修造並舉、以修為主”,“造船大中小結合,以中小為主,從小到大”。對於這份符合當時中國情況,符合航運業現狀的建議,周總理自然是一百個放心,他欣然揮筆批準。

從那以後,共和國的大地上出現了一批新的大型船塢,掀起了建造大中型船舶的壯觀場麵。

在大型骨幹修造船廠的帶動下,各省市的修造船業也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到1981年底,各省市國營和集體所有的水運工業企業已經發展到了502家,生產總值56億元,總共修船2萬艘,造船8260艘、43萬餘噸,成為與部屬修造船廠齊頭並進,卻又不可替代的一支生力軍。

改革使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改革使航運業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效應。僅僅5年的時間,我國的修船能力在1970年隻能滿足修船需要的6096,到1981年已能完全滿足運輸船舶的修理需要,並有一定的富餘的力量。按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從以前的“吃不了”,變為“吃不飽”。

麵對新形勢、新問題,修造船業的領導頭腦十分清醒:開拓新路,尋求新貨主。1977年,還是那個當年不拘一格,最先造出“風雷”號萬噸輪的上海船廠最先起步。他們用了一年時間,為中波海運公旬建造了萬噸級幹貨船“紹興”號。當船東接到船,經各方麵檢測後,連連翹起大拇指。接著,上海船廠又承接了建造4艘16萬噸多用途船的訂貨。這種船的要求相當髙:能裝運集裝箱,機艙16小時無人值班。上海船廠與丹麥有關船廠通力合作,聯合設計,在建造中采用上層建築整體吊裝工藝;同時還引進了瑞士蘇爾壽公司柴油機製造專利和技術,如機座、機架的不退火焊接,汽缸主體和汽缸套的保溫退火等方法。

為了進一步擴大造船出口業務,上海船廠於1980年底,經過激烈競爭,獲得了西德船東要求按西德規範建造4艘12300噸全集裝箱船的合同。這是一種具有70年代末期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集裝箱船。該船由西德邁耶設計公司負責技術設計,上海船廠負責施工設計,在各方的通力合作和精心施工下,1982年7月第一艘“諾法西諾”號勝利下水了。

幾乎與此同步,上海船廠還承接了半潛式海上石油鑽探平台的生產任務。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半潛式海上石油鑽探平台。當時船廠缺少生產場地和水域條件,有關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了用水上“浮力頂升法”建造平台的新工藝方案,使主要矛盾迎刃而解。1981年12月第一艘半潛式石油鶴船“勘探三號”的關鍵工程終於大功告成。該船重達2000餘噸,平台麵積4000平方米,在352米高的高空上,能夠與6根支柱準確合攏。沒有特殊的船台、、船塢和設備,在不占用大麵積陸上施工場地的條件下,節省了大董投資,避免了大量高空作業,這實屬一項舉世罕見的工藝之鄉充分證明了中國人聰明能幹、智力超群。從上海船廠日新月異的變化,捧回的無數個“中國造船之最”的獎牌,我們仿佛可以觸摸到整個修造船業的脈搏,看到它們飛速發展的步伐。在回顧和展望造船工業的發展時,我們決不應忽視新中國造船工業的主力軍——中國船舶3:業總公司所立下的“汗馬功勞”。40多年來的改建、擴建和新建,已形成上海、大連、天津、廣州、武漢、重慶等造船基地,共有廠家500多個,可以建造15萬噸以下的各類船舶,其造船、產量在世界造船產量中的地位已上升到第三位。解放前,我國船用設備製造領域絕大多數是空白,船用動力僅能生產300馬力蒸汽機和100馬力柴油機。現在全國已經有船用設備生產廠、點300多個,形成比較完整的造船配套網,不僅能夠生產髙速、中速、低速柴油機,而且能夠生產輔機、精密導航儀器、儀表、電子、水聲設備等。

40多年來,造船工業為國內提供了數以萬計的艦船。共為海軍提供了各種艦船6千餘艘、100多萬噸,其中批量生產的有炮艇、護衛艇、魚雷艇、導彈艇、登陸艦艇、掃雷艦艇、導彈護衛艦、導彈驅逐艦、常規魚雷潛艇、常規導彈潛艇、魚雷核潛艇和導彈核潛艇。中國是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能夠製造核潛艇的國家。

造船工業的一個重要領域就是建造各種運輸船舶。在內河運輸方麵,製造了多種型弩的客貨船、貨輪、拖輪、推輪、油輪以及各種駁船。在沿海和遠洋運輸方麵,50年代自行設計製造了5千噸級的沿海貨輪;60年代,研製成功了萬噸級遠洋貨輪;70年代和80年代,為沿海和遠洋運輸提供了各種噸位的客貨輪、油輪、散貨輪、多用途輪、多用途集裝箱船,最大的為6方5噸沿海油輪。為了發展科學事業,中國建立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考察船隊。以“向陽紅10號”為代表的海洋調查船,正在承擔越來越多的海洋調查和科學研究任務。聞名中外的航天綜合測量船“望遠”號,人稱海上科學城,主要承擔運載火箭、人造衛星等各種航天飛行器的滴量、跟蹤、遙控任務。船上分船舶、導航定位、測量控製、通信、氣象、打撈救生六個大係統。這種船的建造難度很大,目前隻有美、蘇、法、中四個國家才有。據資料介紹,不少廠家在製造這種船的過程中因考慮欠周而大返工。中國第一次建造這種船,沒有大的獲得成功,標誌著我國進人建立世界先進遠洋測試靶場的行列。

70年代以前,中國也零星地出過一些拖輪、駁船等中小船隻,且數量很少、水平較低。進入80年代後,中國造船工業奮力打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成為世界上令人矚目的船舶出口國之一,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承攬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船訂單屬40萬噸,總計5億美元。出口地區從香港發展到泰國、挪威、丹麥、美國、孟加拉、埃及、新加坡、古巴、智利等幾十個國家。:以噸位計算,80的船出口到發達國家和地區。

出口船從開始建造普通的貨船、多用途躲、進而提高到建造技術複雜的多用途集裝箱船、滾裝船、工作船、冷藏船一現3建造或在建造穿梭袖輪、化學品/成品油輪、大禪寒裝箱躲等髙自動化、高技術的船。出口船的噸位從萬噸開始,發展到3萬噸級、6萬噸級,乃至為挪威建造鈞11萬8千噸穿梭式油輪,中國的出口船在英國、美國、挪威、德國、法國等世界著名船檢機構的初級征書到現在我們可以自豪地宜布,中國能夠建成符合世界任何一個船級杜的規定、懸掛任何廣旗、在任一個航行的船舶。

我國的造躲在努力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采用許可證貿易、合作生產方式引進了許多國外名牌船用設備的製造技術。不填補我國部分產品的空白,而且使主要船用設備的技術水平迅速跨越了15到20個年頭,完成了更新換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船用低速柴油機方麵,已經製造成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最新機型。

目前,世界造船工業的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發達國家逐步緊縮造船能力,世界造船中心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經過數年努力,造船總量已進人世界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