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谘詢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學(1 / 3)

第一節 谘詢心理學

一、谘詢心理學概述

谘詢心理學是研究心理谘詢的過程、原則、技巧和方法的心理學分支。它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指導生活實踐的一個重要領域,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和多學科交叉性,屬於應用科學。

谘詢心理學的業務範圍與基本職能的內容廣泛,它不僅與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關係密切,而且與教育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醫學相互交叉。

(一)心理谘詢的含義

在漢語的解釋中,谘是商討,詢是詢問,谘詢就是找人商討和詢問。心理谘詢是來詢者就心理、精神方麵存在的問題,找谘詢專業人員進行訴說、商討和詢問,以求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谘詢人員的啟發和幫助下,在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中,使來訪者的潛能得到發掘,從而找到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辨明心理問題的性質,尋求擺脫心理困擾的條件和對策,達到恢複心理平衡、增強心理素質、提高適應能力、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谘詢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正常人,而不是患者。它為解決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麵出現的心理問題(心理危機、心理負荷等)提供有關的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使人們的認識、情感、態度與行為有所改變,以達到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與家庭的目的,增進身心健康。

心理谘詢是一個協助人們認識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發揮個人潛能、邁向幫人自助的過程。它的主要範疇包括:教育谘詢、職業谘詢、心理健康谘詢及心理發展谘詢。

(二)心理谘詢的幾個基本要素

1.心理谘詢解決的是來詢者心理或精神方麵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幫助他們處理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例如,一個因考試焦慮來詢的大學生,希望谘詢員替他交涉緩考的問題;一個在教育子女問題上遇到困擾的母親要求谘詢員找他兒子談一次話;一個下崗待業的職工要求谘詢員為他物色合適的工作……這些問題都是由於來詢者對心理谘詢的誤解所造成的。谘詢員對此應加以解釋,並引導來詢者把解決問題的著眼點集中於自己的心理問題,通過谘詢,使消極情緒得到調整,以積極的態度自己麵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心理谘詢不是一般的助人行為

心理谘詢是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論與方法從心理上為來詢者提供幫助的活動,谘詢員必須是經過專業訓練的職業人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可以進行互相幫助,通過談心使緊張情緒得到緩解,但這是一種日常交往而不是心理谘詢。心理谘詢有特定的目的和任務,解決問題有專業理論與方法,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職業行為,而不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社會交往。

3.心理谘詢強調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

在來詢者和谘詢人員之間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來詢者才肯坦述自己的問題,接受谘詢員的幫助。能否建立這種良好的關係,營造出相互信任的氛圍,取決於谘詢員的態度和技巧。谘詢員對來詢者的理解和幫助是真誠的,態度是誠懇的。但谘詢員與來詢者之間的關係不同於社會生活中的朋友或其他人際關係,雙方均不謀求發展谘詢以外的關係。

4.谘詢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這種學習和成長主要表現為人格或個性方麵的成長。谘詢是幫助來詢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不能自強自立到能夠自強自立便是人格方麵的重要成長。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是產生心理困擾的重要根源。通過心理谘詢,可以使來詢者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從而減少內心世界出現的矛盾和衝突;心理谘詢要幫助來詢者學會怎樣與他人和睦相處,消除因不善交往或交往焦慮而帶來的心理困擾,這都是人格上的學習和成長。

5.尋求心理谘詢是基於來詢者心理需要的自願行為

當來詢者感到心理不適,產生尋求谘詢的需要時,谘詢才有意義。能主動找谘詢人員告訴他自己的難處、麻煩並探討解決辦法的人是有尋求幫助願望的人。有些人迫於別人的驅使而來谘詢,並不願吐露心聲,交流和幫助就難以深入進行。

二、心理谘詢的原則、步驟與形式

(一)心理谘詢的原則

心理谘詢應堅持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1.理解支持的原則

主動上門進行谘詢的人,是意識到自己在心理上存在某種問題,想要通過谘詢得到幫助的人。他們對谘詢人員抱有很大的希望,同時也可能存有某種擔心和疑慮:擔心谘詢人員不能誠懇相待,不能理解他們的苦衷。谘詢人員要熱情誠懇地接待來詢者,向他們講明心理谘詢的基本精神和原則,鼓勵他們消除顧慮,暢所欲言。谘詢人員熱情誠懇而又自然的態度,有助於形成和諧的交談氣氛,建立相互信任的谘訪關係。另外,來詢者的心理問題各種各樣,有些問題在常人看來可能是一種不可理解的怪癖,但谘詢人員對此應有正確的理解,應給予真誠的關懷與幫助。每個人都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理解與支持,理解與支持對於心理谘詢的來訪者更為重要。

2.保密性原則

保密性原則是心理谘詢中最重要的原則。它是鼓勵來詢者暢所欲言的心理基礎,同時也是對來詢者人格及隱私權的最大尊重。當建立相互信任的谘訪關係以後,來詢者可能談出自己未向任何人泄露過的內心隱秘,這表明了他對心理谘詢工作的信任,同時也是真正治愈心理疾病的開始。心理谘詢的保密範圍包括為來詢者的談話內容保守秘密、不公開來詢者的姓名、拒絕關於來詢者情況的調查以及尊重來詢者的合理要求等內容。

保密性是心理谘詢工作者應當認真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它不僅是谘訪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也是谘詢成功的必要前提,同時,來詢者個人的隱私權也是受到法律保護的。隻有在下述兩種情況下可以突破:一是有明顯自殺意圖者,應與有關方麵聯係,盡最大可能加以挽救;二是存在傷害性人格障礙或精神病患者,為免於使別人受到傷害,也應做一些預防工作。

3.耐心傾聽和細致詢問的原則

傾聽是心理谘詢中的重要步驟,隻有認真傾聽才能了解對方存在的心理問題,才能理解人。不僅如此,認真聽取來詢者的訴說還可以起到幫助來詢者解除心理重負,放鬆緊張情緒的作用。當一個人為心理重負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當他的感情和行為不能被人理解的時候,如能有人耐心地聽他訴說,並幫他理清問題頭緒的時候,他會感到如釋重負。常言說的“一吐為快”也就是這個道理。現代心理學研究中有所謂“心理嘔吐”的說法,就是將使自己感到壓抑的問題以適當的方式,找一個適合的聽者對他講訴。這種講述是交流和治療的首要步驟。

在傾聽過程中可有適當的應答活動,如點頭、簡要的重複或適當的簡短插話都是必要的。在來詢者的述說告一段落的時候,谘詢人員可以提出問題。細心詢問是為了澄清問題,而澄清問題隻是為了把握來詢者心理問題的實質。隻有把握了來詢者心理問題的實質,才能更好地幫助來詢者理清問題的頭緒,進行有的放矢的支持和幫助,做到對症下“藥”。

4.疏導撫慰和啟發教育的原則

心理谘詢過程中要對來詢者在情緒上進行疏導和適當的撫慰與鼓勵。因為來詢者有心理負擔、情緒低沉,他們需要理解、同情、支持與安慰。谘詢工作者應盡力給予熱情的關懷。心理谘詢工作者要通過自己的工作,使有心理重負的人感到溫暖和力量,使他們逐步擺脫消沉的情緒進而精神振作起來。幫助來詢者樹立自信心是很重要的。谘詢人員要善於發現來詢者心態中的積極因素,及時給予肯定,使他們看到自己在克服障礙、增強適應能力中的有利因素。對於他們心中的鬱悶,要進行積極的疏導,幫助他們理清思緒,找到問題症結之所在,並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在疏導和撫慰的同時,應重視正麵的啟發和教育。來詢者的問題雖然是多方麵的,無論是一時的挫折還是長期的不安,都可能造成來詢者的消極厭世心態或與周圍環境的對立情緒。實踐證明,來詢者通過和谘詢人員推心置腹的交談,他們會從多方麵受到啟示,悟出許多道理,從而以積極的態度調整情緒,麵對現實。

5.促進成長的非指導性原則

心理谘詢或心理治療中的非指示谘詢與非指導性治療的原則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的。他認為,心理谘詢應以谘訪雙方的真誠關係為基礎,這種關係不是一種外部指導或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啟發或促進內部成長的關係。因為人有理解自己、不斷趨向成熟、產生積極的建設性變化的巨大潛能,因而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的任務在於啟發和鼓勵這種潛能的發揮並促進其成熟或成長,而不是包辦代替地進行解釋和指導。

在心理谘詢中使用非指導性原則的原因在於:首先,非指導性原則體現了谘詢人員對來詢者人格的尊重與信任。因為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具有自主選擇的權力,他人無權加以擺布,谘詢人員也同樣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來詢者。其次,人的生活環境是複雜多變的。谘詢人員對來詢者的問題和處境隻是一種間接的了解,因而其判斷的客觀性會受到一定的局限。鑒於此種情況,谘詢人員充當“參謀”的角色幫助來詢者分析問題、提出建議更為合乎情理。

6.谘詢、治療和預防相結合的原則

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雖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相通的。谘詢過程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療意義,心理治療也脫離不開必要的谘詢過程。例如,來詢者向谘詢人員傾訴壓抑的情緒,谘詢人員幫助來詢者尋找心理障礙產生的根源和進行撫慰,本身就有宣泄治療的作用;谘詢人員幫助來詢者克服焦慮、恐懼、強迫意念等種種心理障礙的過程,也是在進行心理治療。所以心理谘詢中,很難排除心理治療的成分。對待心理疾病也要像對待生理疾病一樣以預防為主。在心理谘詢過程中,經過谘訪雙方推心置腹的深入交談,敏銳的谘詢工作者可能會發現來詢者受到某些消極的心理暗示產生疑病、恐懼或對他人無根據的猜忌,也有人由於消極厭世而產生輕生的意念。對於這些情況,谘詢工作者一定要及時加以開導,幫助來詢者解除疑慮和消極意念,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以積極的態度麵對人生。對於一些嚴重問題(如自殺、對人有傷害等),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防範。

(二)心理谘詢的步驟

心理谘詢步驟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而非機械劃分的階段。一般而言,有以下幾步:

1.開端:熱情接待,講明性質和原則,建立初步的信任關係

當來詢者登門的時候,谘詢人員應熱情而自然地對他們表示歡迎,請他們入座,並扼要介紹心理谘詢的性質和原則。特別要講明尊重隱私的保密性原則。告訴他們在這裏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可以暢所欲言,所談問題不會向其他人泄露。對於他們心理上的困難,我們會盡力給予幫助。谘詢員的簡要說明及熱情而又自然的態度,有助於消除初次見麵的陌生感,使來詢者的緊張情緒得以鬆弛。能否建立谘訪雙方的相互信任關係,對谘詢工作的成功與否有重要影響,這方麵谘詢工作者的態度與技巧起決定作用。

2.了解問題:掌握來詢者的意圖和所存在的心理問題

第二階段主要是通過來詢者的自述,了解他存在的問題。了解應注意兩個方麵:一是來詢者的基本情況;二是來詢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基本情況中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家庭及其生活的社會文化背景。了解基本情況有助於分析其心理問題產生的社會背景。對於來詢者的姓名,如果來詢者不願透露,谘詢人員也不必急於追問,這樣可使來詢者徹底打消顧慮。待來詢者疑慮消除之後,他才願意說出自己的姓名。了解來詢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是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通過來詢者的自述和必要的詢問,弄清他們當前究竟被什麼問題所困擾?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問題的持續時間有多久?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他本人對此有無明確的意識?等等。

3.分析診斷:辨明來詢者問題的類型、性質和嚴重程度,以便選擇幫助方法

分析診斷和了解問題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從來詢者踏入谘詢室,到他主訴自己的問題,谘詢人員在了解情況的過程中也在同時進行分析和診斷。首先要弄清來詢者的問題屬於何種類型,是學習工作中的問題,是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問題,還是青春期發育問題或婚戀問題?從程度上看,是正常人的情緒不安、心理失衡,還是人格障礙,或者是神經症、精神病等精神疾病?這些都是分析診斷中必須搞清的問題。

心理診斷不像醫療診斷那樣可以借助各種醫療測試取得標誌某種疾病的指標,進行確診。它主要依據對來詢者言談舉止的觀察,從來詢者的主訴中獲取有關心理狀況的信息和資料,在談話中通過谘詢人員在關鍵問題上的深究和詢問,澄清事實,掌握真實情況。在此基礎上,根據谘詢人員的心理學知識和社會生活閱曆,進行分析判斷,對來詢者心理問題的性質、產生原因、嚴重程度等方麵做出正確的評估,進而考慮給予何種方式的指導和幫助。需要時可輔以心理測驗。但心理測驗絕不像醫療檢測那樣可以作為對疾病確診的依據,它隻能提供在人格特點、智力水準、心理健康程度等方麵的參考信息,而不能作為心理診斷的主要依據。心理測驗隻能是心理診斷中的一個輔助手段。

谘詢人員正確評估來詢者心理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谘詢人員做出下一步工作的決斷。如,確定哪些問題是可以通過麵談谘詢和治療逐步解決,而哪些問題是需要借助其他方麵的力量進行直接幹預?例如,對於極度抑鬱、嚴重情緒不安的人,對於有嚴重頭痛、失眠、幻覺、妄想等精神病跡象的人,對於有明顯自殺意念或對他人安全和生存構成威脅的人,都需與有關方麵配合及時進行幹預,以免發生不測事件。

4.幫助指導:與來詢者共商對策,以求解決問題

通過了解情況分析診斷之後,谘詢人員對來詢者的問題已經掌握,下一步就要進入幫助指導階段。谘詢人員在給予來詢者幫助指導的時候,要堅持指導幫助與包辦代替相區別的原則。這一點也是心理谘詢、心理治療與身體疾病的醫療相區別之處。身體疾病的醫療,醫療方案由醫生開出,患者需遵從醫囑進行治療。而心理谘詢是一種磋商行為,谘訪雙方是一種彼此合作的夥伴關係。谘詢人員的責任是幫助來詢者分析他們的心理障礙,提供指導意見,而最後解決問題是要靠來詢者自己的努力,通過改變他們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方式來恢複心理平衡。但這並不是說谘詢人員的作用無足輕重。來詢者所以上門求詢,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心理上的困難而難以自拔,才來尋求幫助,因而,谘詢人員給予指導和幫助責無旁貸。但這種幫助不是開方與抓藥的方式,而是以谘詢人員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對人性的深刻領悟,在對來詢者心情和處境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幫助他分析自己問題的性質,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商討解決問題的對策。

如何解決問題呢?谘詢人員要與來詢者進行討論,提出幾種行動方案的設想,預測可能產生的後果,列舉他人成功或失敗的例證,使其結合自己的環境條件和主體的個性特點,對各種方案進行選擇。谘詢人員切忌為來詢者硬性規定行動方案,越俎代庖。通過充分的分析討論之後,來詢者一般會從多方麵受到啟發,形成新的思路。最後如何行動,要尊重來詢者的意願。

5.結尾:結束谘詢談話,討論下一步的安排

通過前四個階段的談話,主要進程已進行完畢,谘詢進入尾聲。如果谘詢談話比較成功,來詢者很可能主動談談自己的感受,告知自己的收獲和下一步的行動計劃。對此,谘詢人員應給予積極的支持和鼓勵,進一步增強其戰勝困難的信心。谘詢一般需多次進行,要約定下次談話的時間。谘詢如暫告結束,就要說一些期盼和祝願的話,歡迎他們有問題時再來。

(三)心理谘詢的形式

心理谘詢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從來詢者的人數來分,可分為個別谘詢和團體谘詢;從谘詢的途徑來分,可分為麵談谘詢、信函谘詢、電話谘詢、專題谘詢和現場谘詢等不同形式。其中麵談形式是心理谘詢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形式。

三、心理谘詢的發展史

(一)心理谘詢在西方的起源

1.職業谘詢

谘詢心理學首先在美國興起。20世紀初期,美國加速工業化,城市人口劇增,需要有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員,在職業選擇與培訓方麵亟待指導。職業指導的目的在於根據智力水平和特點、能力、興趣、氣質等心理因素優選適合的工種,提高生產效率。

心理谘詢的最初工作之一與帕森斯(F。Parsons)和他在美國波士頓的合作者們所倡導的職業指導運動的興起有關。1909年,帕森斯出版了《選擇職業》一書,為谘詢心理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石。由此為開端的職業谘詢目前已成為谘詢心理學中的一支主流。

2.心理衛生運動

心理谘詢的第二個起源是心理衛生運動。1908年,一位美國的大學生比爾斯(C。W。Beers)根據自己患躁鬱症住進精神病院的經曆和親身體驗,出版了一本名為《我找回了我自己》的書,引起美國大眾對於心理衛生方麵工作的注意和重視。由此在美國發起精神衛生運動,促進了心理健康谘詢的發展。這個時期內,心理谘詢的主要對象是正常人,重點放在青年人的指導與教育方麵。這也是心理谘詢工作的主線之一。

3.個體差異的研究

心理谘詢的第三個起源是心理測量運動和心理學中對個體差異的研究。伴隨著職業指導運動,人們開始注意到了個體之間的差異。而比納(A。Binet)1895年到1907年所進行的智力測驗方麵的研究工作,為職業谘詢中人們的傾向性和興趣的確定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客觀的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為對征募的士兵進行甄別與分類的需要,委托心理學家設計智力測驗,推動了心理測量的發展。戰後,軍隊使用的各種測驗轉為民用,測量興趣、能力和態度的診斷技術為職業指導提供了科學手段。從1930年開始,卡特爾的個別差異和心理測驗的科學研究帶動了以整個人格為對象的心理谘詢,其中包括職業、人格、情感、家庭與健康等方麵。30年代後期,職業指導、心理測量和社會教育逐漸聯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