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谘詢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學(2 / 3)

4.羅傑斯的實踐

心理谘詢的第四個起源,應為新型的、非醫學、非心理分析的谘詢與心理治療的發展。以心理測量為基礎的指導性談話的臨床谘詢模式轉變為心理治療的模式,到20世紀40年代出現了“心理治療的時代”。

羅傑斯的《谘詢與心理治療》一書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它對心理谘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傑斯假設人類有一個重要的動機,即實現的傾向。“有機體有一種基本的趨向和追求——使正在體驗的有機體得以實現、保持和增強。”“在人類有機體中有一個中心能源,它是整個有機體而不是某一部分的功能。也許最好的概念是把它定義為對有機體的履行、實現、維持和增強的趨向。”他認為,一切人類,也包括一切其他有生命的有機體,都具有求生、發展和增強自身的天賦需要。一切生物的內驅力都可納入實現趨向之中,因為有機體如果要維係他們正常發展的話,就必須得到滿足。盡管障礙重重,但這種“生命的延伸”仍會頑強地延續發展下去。無數的例子皆可證明人類生活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不僅能避難圖存,而且還不斷增強自己的生命力。基於此,他所倡導的來訪者中心治療(或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來訪者向著自我調整、自我成長和逐步擺脫外部力量的控製的方向邁進。因為他認為所有心理問題及困擾都是由於這種實現趨向的阻滯所造成的,因此,谘詢或治療就是要排除這種障礙;以重新確立起良好的動機驅力。

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量的退伍軍人湧進高等院校。當時,入學、就業以及殘廢軍人的社會適應等方麵都需要心理谘詢服務。1949年,美國退伍軍人管理部與各大專院校合作,成立了許多社區和學校的心理谘詢中心。

50年代前後,谘詢心理學在質與量上又有迅猛進展。1946年,美國心理學會設立谘詢與指導分會,1951年更名為谘詢心理學會。當時規定:谘詢心理學的目的是研究教育、就業和個人適應中的心理問題。六七十年代以來,谘詢心理學在美國已發展成為僅次於臨床心理學的第二大分支學科。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谘詢心理學與心理谘詢事業也先後蓬勃發展起來。

(二)心理谘詢與中國文化

中國的心理谘詢起步較遲,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才開始有人研究。隨著改革開放和心理學的發展,有人將西方的心理谘詢引進我國,這種文化舶來品會不會被中國人所接受呢?它會不會成為像西方國家那樣的服務行業呢?

1993年,中央電視台的記者在大街上詢問了許多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們大都回答說:不知道心理谘詢是幹什麼的。盡管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有許多個心理谘詢室,但似乎大多數人並不理會這件事,甚至不知心理谘詢為何物。大城市人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地區的老百姓了。可以說,近十幾年來我國的“心理谘詢熱”僅僅是一種表麵現象。

為什麼心理谘詢在中國不能真正熱起來呢?

這首先是經濟上的因素。台灣心理學家楊國樞把台灣的心理學和心理谘詢的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即20世紀50年代的點綴品階段、60年代的奢侈品階段和70年代的必需品階段。也就是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花錢找心理醫生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

但是,經濟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心理谘詢的發展,但二者絕不是同步的。影響心理谘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文化傳統,因為心理谘詢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象征。

西方文藝複興之後越來越強調個人主義和個人的價值,強調尊重個人的權益。這一點在心理谘詢的谘訪關係中體現得很鮮明。心理治療方法的意義就是讓患者向著自我調整、自我成長和逐步擺脫外部力量控製的方向邁進。總之,這些治療方法都充分地體現了西方文化特色,即個人主義和尊重個人價值。

把這種帶有鮮明文化特征的東西搬到中國之後,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結果是谘詢者與患者或來訪者都很不自在。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要求幫助別人的人即有權威的人應該告訴被幫助的人怎麼去做,而被幫助的人也希望有權威的人告訴他怎麼去做才好!這就是中國人的權威主義。因而,在中國的心理谘詢中,即使是受過心理谘詢訓練的谘詢工作者也難以達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不知道怎樣才能引發來訪者的積極因素,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來訪者進行指導,自覺不自覺地告訴來訪者應該如何做。而來訪者也總是對谘詢者不著邊際的“啟發”和“挖掘”感到很不耐煩,禁不住要問:“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最終雙方不得不回到“指導——被指導”的權威主義的人際關係模式中。可見文化傳統對心理谘詢的過程和谘訪關係的模式影響多麼大。如果我們的文化教育不能強調個人的價值,不能使人們對自身的潛能有所認識和達到較高的自信,那麼西方式的心理谘詢在中國就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這是近年來心理谘詢“冷”的原因之一。

對於大多數東方人來說,心理谘詢這種洋玩藝還不是必需品。不過,與東方文化相結合的心理谘詢是會被東方人所接受和認可的,是有生命力的,因為它的原理是與東方人深層心理結構相吻合的。近年來,北京、廣州、上海、重慶、遼寧、四川、內蒙古、河南、陝西等地的一些高等院校和醫療衛生部門,已先後建立起心理谘詢機構或谘詢門診,報刊、電視與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也紛紛開設了心理谘詢專欄和專題。目前,中國心理谘詢工作已逐步展開,但業務範圍還比較狹窄。

(三)心理谘詢與治療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心理谘詢是人們開始普遍重視精神生活的產物。以此為背景,近年來,心理谘詢與治療在我國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並表現出一些突出的發展特點。

1.主要特點

(1)技術整合趨向明顯

技術整合是指心理谘詢或治療工作者針對來訪者的個性特點、問題層次,在谘詢與治療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段進行谘詢或治療。

(2)組織機構發展壯大,谘詢與治療範圍廣泛、方式多樣

中國心理谘詢與治療從一開始就超出了醫學的範圍,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麵。心理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各種社會服務人員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進行各種形式的心理谘詢或治療。現在全國範圍內,各大綜合醫院、精神病醫院已普遍建立心理谘詢門診,全國許多高校已建立學校心理谘詢中心,在社會上也開辦了婚姻、職業、兒童等各種心理谘詢中心以及熱線電話、危機幹預機構。

目前,我國心理谘詢與治療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直接谘詢和間接谘詢,個別谘詢和團體谘詢。按谘詢途徑可分為電話谘詢、通信谘詢、門診谘詢、現場谘詢、報刊專欄谘詢等。

近年來,有關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概念在大眾傳媒中被討論和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學校心理谘詢》、《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實用心理自我療法》、《心理衛生》、《現代人生心理學叢書》、《學生心理健康文庫》等有關書籍大量出版。繼《中國心理衛生雜誌》創刊後,在1990年~1994年短短五年中,《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健康心理學雜誌》、《心理與健康》、《青年心理谘詢》、《心理世界》等學術性或普及性刊物相繼創刊。此外,在《大眾心理學》等多種刊物中設有心理谘詢專欄。國外的許多有關資料也被介紹到中國。借閱和購買有關心理谘詢與治療圖書的人數迅速增長,這些圖書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2.主要問題

(1)資格認定與審查製度亟待建立

目前,我國各種形式的心理谘詢與治療的門診、熱線電話等日益增多,但缺乏管理,谘詢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魚目混珠現象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眾對心理谘詢與治療產生了誤解。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國還沒有製定有關心理谘詢與治療人員的資格認定製度及審查製度,從而無法保證服務質量。

(2)對理論研究與交流重視不足

目前我國心理谘詢與治療多半僅注重技術應用,發表的論文主要是療效報告,而對各種療法的理論基礎及本土化等問題涉及較少,深度不夠。要想使心理谘詢與治療在我國得到長期健康的發展,一方麵必須進行一定的理論研究,及早改變在西方國家後麵亦步亦趨的被動局麵;另一方麵,也應注重在不同學說之間發展起足夠多而且較規範的共同概念,以便進行討論交流,促進學科發展。

谘詢心理學的理論從初期主要選用有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與經驗總結,逐漸建構自己的理論體係、技能與方法。最初,它的理論模式主要為職業谘詢模式。當前,已發展成為決策模式與社會影響模式。

決策模式是指在教育、社會生活與疾病預防等方麵提供決策意見,在決策過程中又與問題解決緊密配合,並突出認知的成分;社會影響模式由斯特朗率先提出,它的產生對當今谘詢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3)宣傳不夠,谘詢意識有待加強

在中國,由於種種原因,許多人仍對心理谘詢與治療持有偏見。有的人對其作用持懷疑態度,認為心理谘詢就是說教;一些想要谘詢的人怕被人當做精神病看待,不敢去谘詢。據調查,某大學相當一部分來訪者希望谘詢中心設在隱蔽的地方。與此同時,仍有相當多的人不知道“心理谘詢”這個詞。為此,應廣泛宣傳、普及有關知識,使人們增強谘詢意識,不以谘詢為恥,相信科學。

目前,我國心理谘詢與治療的發展水平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從其廣泛的社會需求和近年的發展趨勢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心理谘詢與治療這項開創性的事業在我國一定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二節 心理治療學

在日常生活裏,我們常幫助分析另外一個人的心情問題,包括父母勸導子女,配偶、家人或親友安慰自己人,這可以說是最初級的心理治療。但要將其上升到一門學科的高度,卻是一件很深奧的事,它是基於臨床心理學及精神醫學的原理與經驗,來輔導、治療心理困難的人。要熟悉人的複雜心理,也要了解人生的變化,更要能弄清楚各種精神病理,才能理會各種心理學的醫療方法。專業的心理治療者必須經曆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並達到一定的標準。

一、心理治療的概念

1.定義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又稱精神治療,是應用心理學的原則與方法,采用治療者與被治療者間的相互反應與關係,治療病人的心理、情緒、認知與行為有關的問題。治療的目的在於解決病人所麵對的心理困難,減少焦慮、憂鬱、恐慌等精神症狀,改善病人的非適應行為,包括對人對事的看法、人際關係,並促進人格成熟,能以較有效且適當的方式來處理心理問題及適應生活。因其治療過程主要依賴心理學的方法來進行,所以稱之“心理治療”,以便與藥物治療或其他物理方法的“軀體治療”相區別。

2.心理治療與心理谘詢

“心理谘詢”(counseling)又稱“心理輔導”,與“心理治療”極為相似。一般來說,精神醫學家使用“心理治療”的稱呼,意味著由治療者來醫治求治者的心理毛病,較適用於已發生心理問題的病患者;而臨床心理學家或其他輔導者,較習慣於使用“心理輔導”或“心理谘詢”的名稱,表示主要工作在於輔導或谘詢,包括預防及促進成長,較適用於輔導正常人的日常心理問題。雖然兩者稱呼不同,治療者的背景、工作的方式與任務略有差異,但其治療或輔導的原理大同小異,可合並討論。

3.心理治療的性質

心理治療是關於人格和行為的改變過程。

人格改變涉及病人尋求幫助的問題的範圍,如包括抑鬱、焦慮、害羞、厭食、咬手指、家庭或婚姻不協調等。行為改變涉及有效的改變方法和技術,如支持、情感轉換、解釋、係統脫敏、自信訓練等。

最理想的過程就是:某個問題X,用最好的方法Y。但是實際上事情並非這樣簡單,也絕不是直截了當的。人類的問題是極端複雜的,治療者力圖解決的問題也不單純,因而沒有一種單一的最好方法可以解決心理問題。

4.心理治療的目標

大多數心理學家都同意心理治療的主要目標有四種:

[1]危機處理;

[2]行為矯正;

[3]情緒經驗的調整;

[4]自知力改變。

二、心理治療的理論模式

心理治療的理論及形式是多種多樣的。1980年,美國出版了一本心理治療手冊(R。Herink),共收集了255種治療方法。各種療法由不同作者撰寫介紹,其中不少作者就是該療法的創始者。但目前比較普遍采用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可分為分析性心理治療、認知性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行為性心理治療、人際性心理治療等。

(一)分析性心理治療

分析性心理治療以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理論為基礎。該理論認為,個體在成年時的心理障礙的產生,與潛意識的內心衝突、童年期的創傷經曆有關。通過對患者深層心理的探討,了解其潛意識的動機、欲望和精神動態,協助患者增進對自己的了解,使他“領悟”到其行為的真正原因,改善適應困難的心理機製,從而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其采用的具體方法有自由聯想、釋夢和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分析等。

分析性治療的技術掌握與否與治療者的悟性、人格品質等有關,其基本的一些技術已成為諸多心理治療方法的基礎。學習和靈活應用這類技術已成為中國心理治療與谘詢工作者水平提高的關鍵。

(二)認知性心理治療

認知性心理治療又稱“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最通俗意義上講,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從這一過程中產生的觀念來糾正其適應不良的行為或情緒。

認知療法的基本原理可概述如下:

[1]知覺的改變導致情緒、動機和行為的改變;

[2]動機的改變對行為改變有直接的影響;

[3]新的活動與行為會改變知覺。

其主要原理認為凡是情緒或行為反應,均與其認知有連帶關係。一個人對己、對人、對事的看法、觀念或想法,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心情與行為。因為在治療的方法上較容易處理“認知”的層次,經過對認知上的糾正或更改,便可連帶地改善其情緒與行為。譬如改善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行為上就能較有信心等等。因此,其治療的著眼點放在認知上的修正,故稱為認知治療。

(三)人本主義的心理治療技術

這類方法一般廣泛用於非臨床的普通心理谘詢,強調谘詢的對象為正常人,主張理解、支持、神入和情感的共鳴,調動和發揮人的潛能,提高自信,使之更能適應社會和達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目的。主要以羅傑斯的“患者(或譯來訪者)中心療法”為代表。國內的學校心理谘詢、青年心理谘詢、職業與管理心理谘詢等大多是以這類方法為主要心理治療技術的。由於它強調受治對象都是正常的,忽略心理障礙或精神病理學的存在,因此在綜合醫院或精神衛生中心的臨床心理工作中不宜提倡,以免造成病人的誤診和延誤及時診治。當然,正常人的心理谘詢中也要避免精神科醫生精神病理診斷的擴大化。

(四)支持性心理治療

支持性心理治療(supportive psychotherapy)其主要特點在於運用治療者與病人間建立的良好關係,積極地應用治療者的權威、知識與關心,來支持病人,使病人能發揮其潛在能力,來處理問題,度過心情上的危機,或避免精神崩潰。支持性心理治療並非幫助病人了解自己的潛在心理因素或動機,而在於支持協助病人去適應目前所麵對的現實環境,所以稱為“支持”治療。

(五)行為性心理治療

行為性心理治療一般稱之“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其原理依據學習心理學,認為任何行為給予適當的獎賞或處罰,便可操縱其行為,即可消除不適應的行為,也可建立所需的新行為。因此,行為治療不在乎病人的過去,也不用追究不適應性的行為問題的來源,而主要把著眼點放在要更改或消除的行為,研究如何策劃有係統、按程序、適當地給予賞罰來產生行為上的更改,產生治療效果。

(六)人際性心理治療

人際性心理治療包括婚姻治療、家庭治療或團體治療等等,其主要著眼點在人際關係上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權力的分配、角色的扮演、情感與關係、認同與聯盟等等。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每人每天都在“與人打交道”,家庭矛盾、夫妻不和、人際關係問題等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心理障礙產生、維持、複發的重要影響因素。其治療方式強調注重目前的情況,通過實際的練習與操作,來改善夫妻間、家人間或群體間的人際關係。

雖然從理論觀點上,心理治療可如此劃分區別,但在實際運用操作時,往往可視其需要而運用各種原理,或可混合采用。

三、心理治療與中國文化

現代心理治療的發展主要是在歐美國家,其曆史已有100多年,尤其近30多年得到了很大發展,治療的技術和方法目前已多達400餘種,應用的領域已涉及精神病學、心理學、臨床醫學、社區保健、教育學與管理學等方麵。近20年來,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濟改革和學術交流的增加,心理治療與心理谘詢在國內從當初的翻譯介紹,逐步發展到應用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