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我意識(1)(2 / 3)

隨著言語的獲得,自我出現了分化。此時自我經驗中的某些方麵被標記並被客觀化。語言使自我與他人區分開來,使自我心中還有他人。3歲半,兒童已有連續性的自我;7至8歲兒童已能清晰地說出穩定的自我圖式。十幾歲的孩子會有一種發現自己體內另一個“自我”形成的頓悟,也就是所謂的青春期“自我大發現”。法國小說家喬治·桑曾這樣描繪她自己的這種心理體驗:

我有時逃開自我,儼然變成一棵植物,我覺得自己是草木,是飛鳥,是樹頂,是浮雲,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條橫線;覺得自己是這種顏色或那種形體,瞬息萬變,來去無礙。我時而走,時而飛,時而潛,時而飲露。我向著太陽開花或棲在葉背安眠;雲雀飛時我也飛翔,蜥蜴跳時我也跳躍,螢火和星光閃耀時我也閃耀。總而言之,我所棲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展出來的。

若從社會心理學的專業角度看,所謂自我意識,是指個人對自己存在的意識、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它通常包含三種成分:①自我認知,即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人—我關係的認知;②自我情感,即伴隨自我認知而產生的情感體驗;③自我意向,即伴隨自我認知、自我情感而產生的各種思想傾向和行為傾向。

曆史上,真正從學理意義上第一次探討自我問題的,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所以,他也被稱作“自我研究之父”。1890年,他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將人的自我分為“主我”(I)和“客我”(Me)。此外,他還進一步區分了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和精神自我。自此,人類對自我的認識才擺脫了感悟、經驗層麵,步入了學理化的正軌。所謂主我,是指自我意識中進行主動、積極地知覺、思考的那部分;所謂客我,是指自我意識中被注意、被思考、被知覺的那部分。從“靈與肉”的角度,也可以說:主我,是關於“靈”的、精神意義上的自我;客我,是關於“肉”的、物理意義上的自我。當我們說“我看見了某人”時,這裏隻牽涉到主我;而當我們說“我看見了我自己”時,既涉及主我,也涉及客我。有時我們也說“我想和自己坐一會兒”,其中的“我”,就是主我,“自己”,就是客我。

威廉·詹姆士之後,1934年,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提出了符號互動理論,強調人的自我意識是在社會互動中,通過符號的中介實現的,也就是著名的“符號互動理論”,其學說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心靈、自我和社會》中。米德指出,自我來源於社會互動,自我是社會的產物,是後天習得的,而不是先天賦有的,一個脫離社會、缺乏信息、被剝奪了感官孤獨成長的人是不能形成自我的。米德在研究人的內省活動時發現,自我意識對人的行為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麵:“主我”和“客我”。這種分類顯然受到了詹姆斯思想的影響,但所要表達的意思並不全然相同。在詹姆斯那裏,“主我”是具有意識的個體,是思考的發出者,而“客我”是作為意識對象的個體。而在米德那裏,“主我”(I)成了主體的主觀意願,“客我”(Me)則是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換言之,米德的“主我”強調的是“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而米德的“客我”強調的則是“他人和社會希望我成為什麼樣的人”。作為一個社會人,任何人都不能隨心所欲地發展自我,而是要受到各種社會關係的製約,以符合他人和社會的期待。一個人的自我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這種互動中形成的。

注釋

[1]全國13所高校編寫組:《社會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5頁。

二、莊生化蝶:主我、客我舞蹁躚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