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背景下,觀察中日關係的全麵轉暖,頗有些“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感覺,而這種“似有若無”的感覺,無疑來自日本民族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恥感文化”的一些基本準則,或掩蓋,或否認,或強詞奪理,則是“恥感文化”的鮮明特征。民族文化心理具有超強的穩定性和集體無意識性,期待它有較大的改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一、“慰安婦”問題與認知失調
在日常生活中解決任何矛盾衝突,首先要求當事雙方對引起矛盾衝突的事實進行認定,承認這一事實的存在,然後才談得上“達成共識”、“以史為鑒,麵向未來”;這正如任何兩個人需要溝通,首先要求當事雙方要有兩人都理解的語言工具和意義內涵,否則就會遇到嚴重的傳播障礙,無法交往。如英文“history”這個詞,如果一方認為它的意思是“曆史”,而另一方則理解為是“神話”,對話就很難進行下去,因為“曆史”意味著真實,而“神話”則可以虛構;如果把“以史為鑒”理解成“以神話為鑒”,這個“鑒”就是虛幻的,可以任意修改或虛構,也就沒有什麼“鑒”的價值。
近來,中日關係遭遇寒冰,關鍵在於遭遇了嚴重的傳播障礙。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有二:一是對曆史事實的確認,二是在確認的基礎上進行責任判斷和溝通。目前,在這兩點上,都存在嚴重問題。尤其是第一點,日方對一些板上釘釘般確鑿的曆史事實的確認出現了障礙,如慰安婦問題。
慰安婦問題是長期影響日本與周邊國家關係的焦點之一。綜合媒體消息,從2007年3月1日到2007年3月19日不足20餘天的時間裏,日本政要在“慰安婦”問題上忽而否認,忽而掩蓋,忽而道歉,道歉之後又掩蓋,忽而承認,承認之後又否認……其態度之曖昧,麵目之模糊,立場之多變,看得人眼花繚亂。表象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本質的文化心理。解釋日本的這種表現,可以有多種視角,其中之一就是社會心理學的“認知失調”理論。
195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Festinger)發表一篇題為《一種認知失調的理論》的文章,最早闡述了這一理論見解。他認為,任何人和群體都有自己對於外界事物較為穩定的看法和態度,而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性,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看法和態度往往會發生不一致和衝突,這種不一致一旦發生,當事人內心就會出現緊張、焦慮等不愉快的心理體驗,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當相互衝突的態度和行為對自我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候,心理失調狀態就會被強化。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就會產生心理疾病。所以當事人會主動進行心理調試,以減少甚至消除與外界的不一致和衝突所帶來的內心緊張,恢複原先平衡、協調的狀態。試以“吸煙危害我的健康”(Y)和“我不吸煙”(X)為例,會出現三種情況:
(1)相互一致和協調的,如“吸煙危害我的健康”(Y)和“我不吸煙”(X)。
(2)相互衝突和不協調的,如“吸煙危害我的健康”(Y)和“我吸煙”(非X)。
(3)增加額外理由,如“吸煙不會危及我的健康”(非Y)或“吸煙有助於思考”(非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