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後記(1 / 1)

小書雖薄,但從構思到完稿,再到殺青、付梓、問世,一係列過程堪稱不易。

朦朧的念頭始於2004年,其時,筆者麵臨學術“轉型”,開始初次接觸並講授社會心理學。講授時發現,為了取得更好的課堂效果,從身邊日常的新聞和故事入手,經常穿插一些小故事和個人體驗,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於是備課之前,就注意搜集這類與社會心理學相關的新聞、故事和體驗;備課之後,就結合教科書的相關章節,把這類小故事和體驗整理記錄下來,一來輔助教學,二來形成一種風格統一的文章。應了那句話,心想事成,不知不覺中,就不斷寫成了一篇篇以講故事的方式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小文章,不斷在《今晚報》《書屋》等報刊上發表;繼而,又就有了“何不寫一本書”的想法。

有了“寫書”的想法,就注意觀察,概括而言,平時值得注意“觀察”的事物約有三類:

一是個人的自我日常生活體驗,社會心理學始於自我,始於研究個體社會心理與行為,而我們每天日常生活的出發點也是自我,讀懂自我,注意搜集自我意識、自卑、自尊的點滴體驗,是理解這門學科的出發點。日常生活中,求人,莫如求己;寫作構思時,讀人,不如閱讀自己,學習社會心理學也是如此,首先要“閱讀”自我,讀懂自我。實際上,隻要熟悉社會心理學史,就會知道弗洛伊德、榮格、弗洛姆等心理學大師都是從探索自我內心奧秘而開始其艱辛而燦爛的研究曆程的。

二是他人的心理與行為,我們每天都要和別人打交道,於是要產生大量的心理與行為,我們見到一個人,就要形成對他(她)的印象,這是普遍的、帶有規律性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最初印象的形成將具有決定性,即所謂“第一印象”;而在第一印象中,對方某一突出的優點又會左右著我們對他(她)的評價,由一個優點聯想到另一個優點,像暈輪一樣擴散,即所謂“暈輪效應”……而這些心理現象,就發生在我們周圍的日常生活中,對其注意觀察,總有收獲。

三是報刊新聞的相關文章,報紙、雜誌、電視、網絡信息,不僅提供大量的社會新聞信息,還攜帶著大量的社會心理學的信息。從學科角度看,這種信息具有一定的優勢,一是它們是作者真實生活感受的最直接反映,不是專門為了社會心理學而準備的,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實性;二是它們尚未經過任何學術和學者的加工,天然純樸;三是它們直接來自日常生活,十分符合社會心理學“日常生活學理化,學理日常生活化”的本質特征。例如本書中的《第三次機會與“去個性化”》,就是以《今晚報》文章所講的故事出發,聯係到群體心理的一個重要概念“去個性化”的。這類文章直接來自流動變化的日常生活,十分活躍,是社會心理學的天然的依托和載體。

2007年左右,本書結構初具,模樣初成。後因諸事蹉跎,一拖再拖。其中原因之一是本書的“定性”。找了一些出版社,想走社會書的途徑,但幾家編輯看過後,都一致認為這是一本學理性較強的書,應該按照學術書來處理,或可申請某種社科資金的資助來出版。感謝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周末讀點……”的點子和建議,從中抽取了部分篇章,形成這本《周末讀點社會心理學》的規模,並和其他同類叢書一起,構成《周末讀點……》係列叢書,希望她能滋潤一下我們讀者的生活,並提供點滴思維方式的營養。

是為後記。

作者

2012年12月4日

於津門寓所